科普时报记者胡利娟
体验沙漠冲浪、打卡“森林氧吧”、围观酵素农耕技术……今年“十一”长假期间,内蒙古自治区以“破局者”的姿态在国内旅游市场强势突围。据统计,假期全区累计接待国内游客2531.20万人次。其中,赤峰市人气爆棚,共接待国内游客330.47万人次,位居全区第二。
这份亮眼成绩的背后,是赤峰市长期以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执着与坚守。
“绿色药圃”,中药材扎下“致富根”
金秋时节,北疆大地层林尽染。近日,记者跟随“和谐共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网上主题宣传走进内蒙古调研分享活动来到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林海中,以赤芍、苍术为主要品种的“绿色药圃”随处可见。
为何选择这两种药材?喀喇沁旗林草局副局长李明解释道:“它们与马鞍山的自然环境高度契合——这里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气候温润,符合赤芍喜阳耐湿的特性;苍术适应性强,适合在林下生长。”此外,前两年这两种药材的市场价格也保持稳定向好。
不过,中药材种植属于“长线投资”。李明坦言:“药材需三到五年才能积累有效成分,目前较早种植的地块也才进入第三年,尚未产生实际经济收益。”尽管如此,其生态价值已初步显现:通过持续管护,林地减少了可燃物堆积,降低了火灾风险,同时也维护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
如今,喀喇沁旗林下中药材总面积超过七万亩,涵盖多种适应当地环境的品种。从前期小范围试验验证可行性,到如今逐步扩大规模,马鞍山的林药产业稳步推进,单纯的生态林地正逐渐转变为兼具生态与经济价值的复合型林地。
“以前守林只是护林,现在还能靠林增收!”马鞍山林场职工刘永志说,在100亩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里,今年木耳、圆蘑等长势良好,“每亩木耳利润超过5000元,比单纯护林收入翻了好几番!”
“森林氧吧”,满意的生态答卷
在赤峰,种活一棵树,是一场与干旱的较量。年均不足380毫米的降水量,让绿色成为这里的稀缺资源。尤其在花岗岩裸露的陡坡上,人们不得不采用“客土造林”法——人工搬运土壤、垒砌树坑、背水浇灌。每一棵成活的树木背后,都凝结着成倍的汗水与付出。
然而,汗水终将浇灌出奇迹。曾经的黄沙之地,如今已绿树成荫,并诞生了内蒙古首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今天的红山国家森林公园,不仅是城市的生态屏障,也是市民触手可及的“森林氧吧”。
而这座山本身,也承载着比绿色更深邃的故事。其名“红山”,源于山体本身的颜色——那是由花岗岩中铁矿质经亿万年风化而形成的赭红色表层。
于是,这片土地上交织着两种深刻的颜色:一种是地质运动留下的永恒之红,另一种是人民奋斗创造的新生之绿。从20世纪50年代“沙丘与房齐平”的困境,到如今森林环绕的景象,红山用它从荒芜到葱郁的变迁,向世界提交了一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答卷。
科技助力,酵素种出好苹果
赤峰市宁城县小城子镇的苹果园里,红彤彤的果实压满枝头。这派丰收景象,离不开当地推广的酵素农耕技术。该技术成功将酵素苹果打造为护土增收的标杆项目,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那么,酵素技术究竟如何发挥作用?内蒙古绿发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李洪全介绍,其核心在于“以果养果”的循环模式:利用落果、红糖等原料制作酵素肥,替代传统化肥农药。在土壤修复方面,则通过发酵松树腐殖土制成“土著菌种”,再配合酵素液肥,共同分解土壤中的重金属与农药残留。经过三年有机转换,基地土壤有机质显著提升,生态活力明显增强。
土壤改良也促进了生物链的优化。如今,田间随处可见蚯蚓,青蛙等生物也重新回归,形成了“土壤—生物—作物”的良性循环。李洪全补充,该技术使果园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80%以上,而苹果糖度反而比普通苹果高出1—2度,真正实现了绿色可循环种植。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樊良树对此评价道:“土壤健康关乎食物与生命健康。宁城的酵素种植模式因地制宜、环境负荷小,既产出优质农产品,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行路径。”
除酵素技术外,当地还配套了生态化管理与科研支持:例如使用大蒜、魔鬼椒等制作“防虫酵素”以替代化学农药;产业园也与科协、农研所合作设立工作站,并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持续优化种植模式。
从修复一片土壤,到激活一个产业,宁城酵素苹果清晰地诠释了一条完整的绿色发展路径。这一模式不仅助力农民增收,更成为乡村振兴中“生态与效益双赢”的可复制样本。
(文中图片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网信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