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年一度的科学界盛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在本周陆续揭晓,获奖名单及得主背景引发广泛关注。从“大学退学生逆袭成获奖者”到“师徒三人组建量子力学‘最强课题组’”,这些科学家的获奖经历藏着不少趣事。本报带领读者一同探寻,揭秘奖项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
==============================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自带“戏剧滤镜”,最“抓马”的当属诺奖委员会的“寻人记”。
当地时间10月6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将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玛丽·布伦科、弗雷德·拉姆斯德尔和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以表彰他们在外周免疫耐受机制方面的开创性发现。
弗雷德·拉姆斯德尔获奖当天彻底“消失”,诺奖秘书长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求回电”,后来才知道他正躲在偏远地带徒步旅行,彻底切断了网络联系。
另一位获奖者玛丽·布伦科则把诺奖电话当成了“垃圾信息”。瑞典打来的陌生号码让她直接忽略,直到美联社摄影师凌晨找上门,她还对丈夫说“别傻了”,完全不敢相信这份荣誉砸到自己头上。唯有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算是“正常接访”,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位严谨的学者私下里得靠学生帮着挡酒,参加学术会议总与夫人形影不离。
更有意思的是,今年三位获奖者的科研路堪称“草根逆袭指南”。坂口志文的故事最具传奇性:20世纪80年代,“抑制性T细胞”概念被学界斥为“伪科学”,他却固执地坚持研究,彼时他还是个要花一半时间看病人的临床医生,连专属实验室都没有,只能兼职做科研。1995年他发表里程碑论文时,成果只能投到影响因子仅五六分的期刊,直到多年后被同行验证才“翻红”,这份定力连竞争对手都由衷敬佩。
弗雷德·拉姆斯德尔则是“阳光型科研人”,当年鉴定出关键基因Foxp3时,兴冲冲跑去酒吧庆祝,后来还和伙伴创办生物公司,把基础研究落地成疗法。而玛丽·布伦科更是“隐形高手”,在获奖前只是研究所里几百名普通研究员之一,默默深耕基因靶点研究,连很多同行都对她不甚了解,直到这次获奖她才被公众熟知。
从被质疑的“边缘研究者”到诺奖得主,从拒接荣誉电话到徒步“失联”,这些细节让高冷的科学多了烟火气——原来伟大的发现,既需要对抗质疑的勇气,也少不了一份随遇而安的“松弛感”。
本版图片均来自诺贝尔奖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