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伴随中科曙光旗下中科天机气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中科天机”)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先后共享全球范围的高质量气象数据,世界气象数据服务行业正迎来共享需求浪潮并引发多元价值共振。就此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指出:“气象数据开放共享不仅是国际社会的共同需求,也是实现中国气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和必然选择。”
气象数据开放共享是 WMO 框架下的全球共识,1950 年 WMO《公约》正式生效,确立的六项宗旨中,前三条便围绕气象观测合作、资料快速交换、观测标准化与信息统一出版展开,为全球气象合作共享奠定基础。2019 年 WMO 第 18 次气象大会意义重大,不仅审议批准 “向更综合的‘地球系统’方法进行战略转变” 计划 —— 将大气、水、陆地、冰冻和生物圈层纳入整体考量,极大拓展气象工作领域,还安排公私对话高级别圆桌会议,170 多位来自公共、私营及学术部门的代表围绕预报、数据等议题交流,最终通过《日内瓦宣言:推进天气、气候、水和相关环境服务领域的公私合作》,明确公共部门需提供基础观测数据,同时鼓励私营部门与学术界在不损害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参与数据创新。
ECMWF 此次提前一年开放数据的行动,也与国际气象领域的理念演进紧密相关。其采用的 CC-BY-4.0 许可(核心为自由使用与署名义务,允许商业或非商业用途且需注明来源),是对 2019 年 WMO 第 18 次气象大会《构建天气、气候和水 行动共同体》宣言中 “数据双向反馈” 原则的积极响应 —— 该原则提出技术发达国家获取资料加工成高质量产品后,需向资料提供方反馈,是合理的机制设计。此外,2022 年 11 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COP27 上,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发布的《全面早期预警行动计划(2023–2027)》,明确要求 “数据必须开放、可获取、跨境共享,尤其是观测和预报数据”,这也成为 ECMWF 加快数据共享进程的重要推动因素,体现国际气象界数据政策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变。
这一全球共享趋势与中国推进数据开放共享的方向高度一致。我国在法规政策层面持续发力:2000 年施行的《气象法》明确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按气象资料共享、共用原则交换信息资料”;2021 年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提出 “建立健全科研数据开放共享制度”;2022 年《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 年)》明确 “建设地球系统大数据平台,推进信息开放和共建共享”;2024 年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要求 “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促进数据共享”,形成清晰且连贯的政策导向。
值得关注的是,国内企业已积极参与气象数据共享实践。中科天机作为中国企业代表,首次共享气象高分辨率模式数据。这一行动背后,是企业在数据处理、计算、模型构建等领域的大量技术投入,其共享的数据能为科学研究与行业服务提供有力支撑,体现企业价值;从引导作用看,希望更多企业能以中科天机为榜样,认识到数据广泛应用才能体现价值—— 唯有推动数据广泛应用,才能充分释放气象数据的多元价值,这与 WMO 倡导的 “公私协同” 理念高度契合。
气象数据开放共享既是国际社会的共同需求,更是中国气象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跃升的关键抓手与必然路径。未来,需在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 “地球系统” 科学发展的大背景下,逐步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健全共享机制,实现跨部门、跨领域不同类型数据的融合与应用。同时,以 ECMWF 的开放实践和中科天机的企业探索为参照,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构建公平、互惠的全球气象数据共享格局,为应对气候变化、全民预警、防灾减灾、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