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生态状况虽整体呈现改善趋势,但生态脆弱区范围广、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较低等问题依然存在,生态环境质量与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之间仍存在显著差距。
建设科技强国、守牢美丽中国的生态安全底线,不仅是创新国家科技支撑体系的必然要求,更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任务,这凸显了加强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技术研发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当前,我国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已步入科技攻坚的关键阶段。“十三五”期间,生态领域围绕“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科技需求展开了深入研究,为生态保护修复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十四五”,随着山水林田湖等生态保护修复实践的不断深入,对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理念、技术和组织实施提出了更高的科技需求。
在此背景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以支撑保障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安全为目标,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和提升生态系统质量与稳定性等重大科技需求为牵引,重点聚焦于国家生态安全体系辨识预警和监管、退化生态修复与提质增效、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安全协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安全利用等关键领域,开展科技创新、技术攻关与示范,致力于为系统性解决区域生态安全问题和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生态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攻关将解决一系列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在生态系统监测评估与预警方面,运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如高精度遥感、无人机测绘等,对生态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获取准确的生态数据。同时,结合生态模型和大数据分析,预测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开展物种多样性调查和保护策略研究,探索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的模式,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在典型生态系统保育修复方面,针对森林、草原、湿地等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研发针对性的修复技术和方法,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方面,运用系统思维,构建多要素耦合的保护修复技术体系,实现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和协同治理;
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安全协同联动方面,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探索城市生态安全的保障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模式;
在不同区域国土空间生态功能与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方面,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国土空间规划,提升生态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以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
科技创新将有力推动生态修复工程的自主化、系统化和高效化。在生态系统诊断方面,通过提出全新诊断方法,构建起生态系统诊断指标体系,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过程等多维度全面评估受损生态系统,精准识别生态问题成因与关键节点,为制定生态修复方案提供了坚实科学依据;
在生态修复技术上,通过研发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攻克土壤改良、植被恢复、水体净化及一体化治理等关键技术难题,并成功应用于实际项目;
在管理模式方面,开发生态大数据及智能管控系统,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生态修复工程全过程管控,将有效抵御外部干扰与内部失误风险,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工程效果进行客观准确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及时进行适应性调整与优化,显著增强生态修复工程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生态环境科技的发展和创新,将不仅为解决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提供现实解决方案,还将为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实现路径,为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战略提供科技支撑。
作者简介:严岩,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复合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评估、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理论与方法、环境经济与管理领域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