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公众参与科学在我国生态学领域逐步兴起,成为一种科普新形态。以上海“貉口普查”项目为案例,该项目已成功组织完成第四次调查,2025年共有300多位志愿者参与,覆盖上海112个小区。
“貉口普查”,顾名思义是对貉的数量进行普查。公众参与“貉口普查”,旨在通过调查监测了解貉的分布范围、种群数量及影响因素等,关注人貉关系及其相处模式变化等,推动城市野生动物保护的科研、科普与公众参与相融合,从而为上海制定科学合理的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从“一问三连”到主动参与:认识“野生邻居”
貉(hé),这个常被错认成“干脆面君”小浣熊的本土物种,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中部和南部。多年前,上海不少有貉栖息的小区居民对这位“野生邻居”充满困惑,“它是什么?上海多吗?我们应该怎么办?”,而随着“貉口普查”的持续推进,这样的疑问正越来越少。同时,普通居民能够正确读出“貉”的名字。
2022年7月,“貉口普查”项目正式启动以来,已连续举办4届,累计吸引千余名志愿者参与,以公众参与科研项目的形式探索科研机构、保护组织与公众分工协作的“大科普”格局。
志愿者经过专业培训与调查实践,深化了自身对貉群体的认知。他们观察到貉偏好选择丘陵山地作为栖息环境,对“一丘之貉”的成语有了更生动的理解;也发现貉面对人类时往往表现出胆怯,并不会主动发起攻击。
根据跟踪调查、居民访谈与数据监测,志愿者逐步意识到城市野生动物保护需杜绝人类的不科学行为,特别是随意投喂、湿垃圾暴露等会改变貉的习性,导致其对人类产生过度依赖,最终反而会威胁种群生存。这种在实践中获取的新理解与新认知,通过科普宣传推动市民对人貉相处模式的科学认知,逐步消解抵触、害怕、干预等情绪与行为,促进人貉和谐相处。
促进科研科普“双向奔赴”
从科研角度看,公众参与模式,打破了传统科研的组织框架。原本需要两个半月的调查任务,如今借助公众力量,仅用夏季两个夜间即可完成,实现扩大调查区域的同时,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同步调查法更有效规避了因周期长导致的生物迁入迁出、生存状态变化等数据偏差问题。依托这些数据,科研团队过去3年持续积累的研究成果,为政策制定提供了坚实依据。2024年《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中“禁止投喂野外自然生长繁殖的野生动物”的规定,便源于此。
从科普角度看,借助公众参与并加强多方对话交流,有利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效能的提升。科研团队从单打独斗开展调查,到调查项目获得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资助,提升了公众参与科研项目模式的社会影响力。依托调查研究报告于2024年11月出版的《上海城市常见野生动物“怎么办”社区手册》进一步向公众普及上海常见野生动物及常见问题,不害怕、不接触、不投喂、不伤害的“四不”原则,使公众行为更趋规范。
这场有公众参与的“貉口普查”,在摸清了城市野生动物的“家底”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摸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门道”,形成“政策优化—公众教育—行为改变”的良性循环。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