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眼圈”红胁绣眼鸟:

吃了构树的果子就要帮忙“搬家”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陈晓东
  • 2025-10-14 10:43

它非常上镜,堪称鸟类家族的“颜值担当”:身着淡雅黄绿衣裳,眼周一圈白色绒毛状短羽,好似绣成的妆容,形成明显的“白眼圈”,两胁点缀鲜艳栗红色羽毛,小巧玲珑又清丽秀气。这便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红胁绣眼鸟。

秋日阳光洒落林间,构树枝头缀满橙红果实,像大自然串起的“甜蜜玛瑙”,吸引这群精灵在枝叶间跳跃啄食,上演生态萌趣图景。在北京玉渊潭公园西侧的小树林里,这样的画面尤为常见:红彤彤的构树果形似酸甜“红果包包”,“勾”得红胁绣眼鸟纷纷驻足。它们顶着辨识度极高的“白眼圈”,时而头朝下专注啄食,丝缕果浆粘在喙边;时而清脆鸣叫呼朋引伴,共享秋日美味,治愈场景让人满心柔软。

红胁绣眼鸟隶属于雀形目绣眼鸟科,是体型仅9-12厘米的“迷你鸟类”。其外形精致如画,最醒目的是两胁栗红色斑块(雌性稍淡)。“白眼圈”这一天然妆容,正是“绣眼”之名的由来。

作为典型树栖鸟类,红胁绣眼鸟几乎不落地,性情活泼好动。除繁殖期外常集群生活,冬季群体规模可达50-60只,有时还与暗绿绣眼鸟混群形成“鸟类小社群”。其嘴部构造极具功能性:细小微弯的喙便于啄食浆果与昆虫,伸缩自如的舌头顶端有角质纤维簇,既能吸食花蜜,又能高效舔食果浆,完美适配不同季节的食物需求。

食物选择上,红胁绣眼鸟展现出明显季节性变化。夏季昆虫繁盛时,蛾类幼虫、蚜虫等占食物总量99%以上,是控制害虫的“天然帮手”;入秋后昆虫减少,便转向植物性食物,酸甜多汁的构树果正是最爱的“能量补给品”。

作为红胁绣眼鸟的“秋日食堂”,构树价值远不止供果。其橙红聚花果(由多个小果实聚集而成)既是鸟类“能量站”,也是传统造纸原料,部分部位还可作药用食材,兼具生态与实用价值。尤为关键的是,二者存在双向共生关系:红胁绣眼鸟依赖构树果度过秋季食物匮乏期,构树则借助其迁徙将种子带往更广阔地域,实现种群扩散繁衍。

每棵构树的枝繁叶茂,每只红胁绣眼鸟的婉转啼鸣,都是生态系统健康的缩影。守护这份秋日共生之美,既是保护两个物种,更是守护自然生态的平衡和谐。漫步林间时不妨放慢脚步,留意枝头灵动身影与橙红果实——那里正上演着最生动的自然课,诉说着万物共生的奇妙与珍贵。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