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秋天,是从一把菜薹开始的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刘从康
  • 2025-10-14 10:43

城市符号

湖北武汉人秋冬最爱的菜薹(tái),早早现身国庆黄金周,它乍一看普普通通,却存在感极强,尤其是甜脆爽口的口感,赢得了很多人的青睐。

脆嫩清甜:菜薹的食用门道

盘点武汉风味,少不了一把菜薹。深紫的秆子蒙着白色蜡粉,绿叶挂着雾一样的水汽,一捆捆躺在秋末冬初的菜市场台面上等待人们购买。拿起一把沉甸甸的,装进提袋或菜篮,总有几朵小黄花探出头,随脚步颤颤摆摆。

洗净沥干的菜薹,需用手掰成五六厘米长的段。掰断时,紫色茎皮会“藕断丝连”,顺势撕掉部分茎皮,成品便紫白相间、茎皮半去。若外地人用刀切段,在武汉人看来是“牛嚼牡丹”;若用刨刀把茎皮刮得雪白,倒不如换种蔬菜,比如莴苣。

锅热倒油,无需葱姜蒜,油冒轻烟时下菜薹,大火翻炒;待茎皮紫转绿,撒少许盐;关火后滴少许生抽炒匀,即可装盘。这道清炒菜薹脆嫩清香、回味甘甜,有三个诀窍:一是保原味,用菜籽油,忌猪油与葱姜蒜;二是菜洗后必须沥干,大火快烹,最大程度保护植物细胞;三是生抽要关火后加,既能增鲜,又能发生轻度焦糖化反应提味,若大火时加,转瞬就会焦糊变苦。

追本溯源:菜薹的植物分类与用字纠正

吃罢菜薹,面对盘中残留的紫色汤汁,你或许会好奇:这种独特蔬菜究竟是什么植物?

菜薹梢头顶着四片花瓣的小黄花,属于十字花科。十字花科是“蔬菜之科”,尤其是芸薹属,几乎占据人类半个菜篮——小白菜、芥菜、大白菜、包菜、花菜、西蓝花,都是这个属的成员。武汉菜薹被称为“紫菜苔”,是芸薹属的一个变种。

打开《中国植物志》,能在十字花科下找到“芸苔属”,但需说明,这个写法有误。“苔”在宋代前多作“菭”(tái),指苔藓;“薹”才是菜名,如芸薹,也指蒜、韭、油菜等的花莛(tínɡ)。2013年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苔”入一级字表,“薹”入二级字表,用“苔”代“薹”是早已废止的“第二批简化字”用法。

传统植物分类基于形态学,面对人工驯化蔬菜时,常出现定“种”过多的情况。1953年,植物学家禹长春提出“禹氏三角”理论:所有芸薹属植物可归为6个种,即黑芥、甘蓝、蔓菁、芥菜、欧洲油菜、埃塞俄比亚芥。其中黑芥、甘蓝、蔓菁是二倍体基本种;芥菜、欧洲油菜、埃塞俄比亚芥是这三个基本种自然杂交后染色体加倍形成的。

“禹氏三角”提出后获植物学界广泛认同,近年分子生物学研究进一步证实并丰富了这一理论。禹长春提出的6种植物中,黑芥主产于地中海,埃塞俄比亚芥分布在非洲东部,二者分布窄、栽培少;甘蓝和欧洲油菜起源于欧洲,欧洲油菜引入我国约80年,却占我国油菜种植面积的95%以上,春天的“油菜花海”基本都来自它;蔓菁和芥菜可能有欧洲与我国两个起源中心。

在《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中,原有的芸薹、青菜、白菜均修订为蔓菁的变种,武汉菜薹则是芸薹这一变种下的栽培品种。

气候造就:武汉菜薹的独特品质密码

菜薹是地道的武汉“乡土”蔬菜。湖南、四川等地虽有少量种植,但品质与“影响力”都不及武汉,这和武汉的气候、地理条件密切相关。

菜薹是食用花薹的冬季蔬菜,不适应热带或温带大陆性气候。长沙、成都与武汉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成都和武汉纬度相同,但四川盆地周边高原与山地阻挡了季风和寒流,让成都冬季比江汉平原上“无遮无拦”的武汉更温和,夏季更凉爽。在这种“安逸”气候下,四川菜薹无需积蓄过多营养,导致薹细叶多、质地疏松。

位于洞庭湖平原的长沙,虽和武汉一样夏热冬寒,但长沙地处北纬28度左右,冬季最低气温比武汉高3-4摄氏度。这让长沙菜薹口感、味道优于成都,但薹生叶片大而多,重量占菜薹鲜重的一半左右,更像食叶蔬菜。

而武汉的菜薹,营养生长期恰逢晴朗温暖的秋季,入冬后骤降的气温,促使花薹尽力储存营养,最终肉质致密、口感清甜。

“夏天热死,冬天冷死”的武汉气候,孕育了脾气“火爆”的武汉人,也造就了脆嫩清甜的菜薹。

(作者系科普作家、武汉出版社副编审)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