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难题”到“答案”:看工程技术如何共襄发展大计
  • 来源:中国科普网
  • 作者:毛梦囡
  • 2025-10-17 10:47

科普时报记者 毛梦囡

近日,2025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在上海召开。作为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科技前沿”论坛吸引了来自中外工程领域的专家齐聚黄浦江畔,共同探寻技术创新破解全球可持续发展深层密码的路径,以技术为桥,将“上海方案”转化为“世界解法”,让创新成果跨越地域边界。

无人智能系统延伸的是人的“场域”

“2025年1月,定日县的抗震救灾中,无人机在低能见度条件下仍能稳定传输高清晰画面,确保救援方案精准制定。救灾安置点通过照明无人机实现夜间救援高效展开,大幅提升了受灾群众的安置安全性。”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友在“智能无人系统发展前沿”报告中提到,智能无人系统的现实民生意义在此刻体现。

通过智能无人系统发展简介、技术前沿、应用案例以及未来展望四个方面,何友阐述了我国智能无人系统发展的现状。他列举了智能无人系统在自动驾驶、工业、服务业、公共场所导览、智能无人机、水面、水下无人系统等领域的应用案例,展示出工程技术正以最务实的方式,拓展人类的“探索空间”,将“民生福祉”从愿景变为现实。

“暗厂”背后的“人工科技”

当智能体和机器人相通、和物联网相连,“暗厂”由此诞生,成为代替传统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方案。

在“面向整体制造与业务流程的人工智能模型”主旨报告中,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奥泰因•赫尔佐格提到,“暗厂”背后的“人工科技”是智能体通过控制整体流程,让机器人实现“7x24小时”连续生产作业。这样,所有的传感器在人工智能的检测下可以无缝连接,并实现自我调节。

当然,“暗厂”并不是工业化的最终形态。奥泰因•赫尔佐格表示,自动化的工业化管理需要很多“暗厂”,每个“暗厂”都需要和全球的供应链连接在一起,让新技术和数字孪生相结合,让人工智能进行深度参与,优化研发生产、制造以及物流等整体流程,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最终帮助人类打造一个绿色的未来。

用人工智能塑造“绿色”纤维

纤维的智能程度有多高?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西拉姆·拉马克瑞斯纳在“迈向智能化、可持续化与健康福祉的纳米纤维技术:智能可穿戴设备”主旨报告中给出了答案。

可持续材料设计之初,其目标就是降低生态足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浪费和资源消耗,带来更健康的生活环境。而智能纤维的运用,让纤维材料从“可持续”进化到“以人为本”的时代。西拉姆·拉马克瑞斯纳介绍,智能纤维从棉花糖的糖丝纤维中获取灵感,通过科技塑造现有的材料,让“糖丝纤维”带着药物分子包裹皮肤减轻疼痛感;带着传感器监测糖原、监测心跳。未来,智能纤维在智能穿戴设备方面的应用,也将为医疗健康领域带来更多的可能。

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成为核心发展方向

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程建军在“引领信息通信融合创新,筑牢‘AI+’时代数智根基”主旨报告中表示:“信息通信领域工程技术要深刻把握AI时代的广阔机遇,综合利用理论创新、架构创新、工程创新的手段,兼顾经济性与规模性、通用性与多样性、确定性与灵活性等多方面因素,来构建新型基础设施,为服务人类生产生活做出更大贡献。”

“技术适配需求、工程服务民生”的理念正在全球工程界形成共识,为创新突破奠定了思想与实践基础。正如缅甸工业部部长查理·丹在致辞中提到的:“从AI驱动的智能工程到自我部署的基础设施,从可持续发展到制造行业,我们都在书写人类进步的篇章。不是通过竞争,而是通过合作,不是通过对资源的消耗,而是通过创造来实现这样的梦想。绿色工程不只是一个学科,更是一个道德指南,让我们拥有更多的同理心通向未来”。

(中国科协供图)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