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也是大事!这份报告教你“吃出健康未来”
  • 来源:中国科普网
  • 作者:胡利娟
  • 2025-10-17 17:08

科普时报记者胡利娟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当天,主题为“东方饮食智慧拥抱全球前沿科学”的第九届良食大会在江苏南京举行。会上发布了《2025 EAT—柳叶根委员会报告》。这份报告基于2019年版本,对全球食物体系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科学分析。

报告指出,食物体系不仅是全球近30%温室气体排放的来源,也是导致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地利用变化、淡水消耗与养分污染等多项“星球限度”被突破的关键因素。

与此同时,全球食物体系在公平性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尽管全球粮食总产量足以满足所有人的热量需求,却有近37亿人无法稳定获得健康膳食、清洁环境或维持基本生活的收入。这种不公平与环境破坏的双重危机,共同威胁着人类健康和地球生态的韧性。

为应对这一挑战,报告提出了新版“地球健康饮食”。它在2019年版本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建议成人中等活动水平者每日摄入总热量约为2500大卡,其中蛋白质占10%–15%,脂肪占25%–30%,碳水化合物占55%–60%。该方案继续坚持高植物性、低动物性的原则,但在文化适应性方面更具弹性。它并非提倡“素食”,而是强调“以植物为主的多样化饮食”。

“地球健康饮食”具有四大核心特征:保证适宜总能量摄入;以全食或最低度加工的植物性食物为主;脂肪以不饱和脂肪为主,不含反式脂肪;仅含少量添加糖与盐。这一饮食框架具有充分的灵活性,能够适配不同文化和饮食习惯,在满足营养需求的同时,有效降低慢性疾病风险。

该饮食模式的基本结构清晰: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包括全谷物、水果、蔬菜、豆类、坚果);适量摄入动物性食品;严格控制添加糖、饱和脂肪与钠盐。研究表明,广泛采用“地球健康饮食”不仅能将全球过早死亡风险降低约27%,相当于每年避免约1500万例早死,还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水资源使用与营养流失,有效降低多种慢性病发病率,实现“人类健康”与“地球健康”的协同。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潘安教授介绍,今年的报告更加简化、易懂且可操作。最关键的变化是,“地球健康饮食”不再是一个刻板的限制性方案,不规定每人每天必须精确吃多少,而是提供灵活的选择范围和比例。具体建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鼓励摄入植物性食物:包括全谷物、蔬菜、水果、坚果、豆类等。建议每天至少摄入500克蔬菜水果,可将坚果作为健康零食。

二是适量摄入动物性食物:此前这一点曾引发误解。报告并非要求完全不吃红肉,而是建议控制摄入量。例如,红肉推荐量为每周约1份(约200克),禽肉和鱼类的推荐量则相对更高。

三是限制不健康成分:包括脂肪、糖和盐的摄入。

为便于理解,报告设计了“健康餐盘”模型:餐盘约一半为蔬菜水果,全谷物占四分之一,其余为蛋白质等食物来源。这一模型适用于不同饮食习惯的人群。

潘安教授总结,健康的饮食应具备四个特点:

充足性: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足够的健康食物。

多样性:满足不同文化背景和饮食习惯人群的需求。

平衡性:不排斥任何食物(包括红肉),但讲究搭配均衡。

适度性:任何食物都不应过量摄入,这是基本的营养学原则。

“地球健康饮食”正是这样一个科学框架,指引我们通过合理的食物选择,在保障自身健康的同时,共同守护地球的可持续未来。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