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东湖论坛“科普图书创作与传播”主题分论坛上,与会嘉宾面对当下科普教育和阅读特点,探讨如何打造优秀科普图书——实现从“单一产品”向“融合共同体”转变
科普图书兼具科学准确性与文学通俗性,是传播科学知识、培育科学思维、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载体,出版单位该如何打造优秀科普图书?10月15日,在湖北武汉2025年东湖论坛“科普图书创作与传播”主题分论坛上,与会嘉宾进行了深入探讨。
从内容传递到播种科学精神
当下科普书籍市场中,少儿知识读物规模远超成人科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蒋艳平结合2025年1—9月科普图书市场数据,剖析了科普图书市场特点及趋势。1—9月少儿知识读物占总体市场码洋比重7.94%,成人科普为0.67%。成人科普图书市场中,生物世界、数理化类规模最大;内容上文旅结合、地理图书受到欢迎,前沿科技主题图书需求持续旺盛,医学科普图书受到欢迎。少儿知识读物市场中,人文社科类规模最大;漫画形式轻科普表现突出,中国文化普及类尤受读者喜爱;少儿科普结合当下社会热点与家长需求,推出中国历史与文化、科技与AI、学科启蒙及哲学、思想、思辨等多元方向图书。
在蒋艳平看来,科普热点图书畅销的原因在内容创作上,网络有粉丝积累的作者,图书更容易畅销。此外,离不开表达形式的创新,碎片化阅读、趣味阅读时代,“漫画+”成为广大读者青睐的风格。权威专业人士、媒体推荐,也助力科普读物的进一步传播。
“科普阅读的目的是在提升素养之后赋予青少年更多参与的能力,习得与未来世界对话的思维方式。”海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编辑蒋玲在主题分享中,分析了当下青少年科普教育和阅读的特点:科普教育内容呈现出跨学科融合的趋势;青少年长文阅读能力、对语言文字深度解析能力的下降是一个全球性现象,科普阅读的习惯呈现出“效率优先”的趋势;青少年阅读方式多样化,多媒体阅读增加,阅读习惯碎片化,对深度阅读的需求减少;近年来,AI在科普创作中作用愈发显著。
蒋玲认为,在此背景下,出版社应延展书本内容,将抽象科学可视化;不做单向的知识传授者,实现图书从“单一产品”向“融合共同体”转变,重塑阅读边界,打造深度科普学习体验;升华价值,从内容传递到播种科学精神,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注重品牌化运作数字化发展
“长少社建社至今,一直成建制保留着专业科普出版部门,出版了大量的原创少儿科普作品。”会上,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少华分享了长少社科普出版的实践。据介绍,该社锚定经典,持续打造原创科普精品。例如,与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共同策划了“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帮助儿童更好培养科学兴趣、养成科学思维,自2009年出版以来常销不断。与此同时,注重从单本出版到品牌化运作,其中,20多年来,精心维护的“李毓佩数学故事”品牌,已出版10个套系近70个品种,至今畅销超过500万册;“刘兴诗爷爷地理系列”已经形成13个小系列,45个品种的规模化明星产品线。
当前,面对数智时代出版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趋势,长少社在少儿科普融合出版和构建数字阅读知识服务体系方面也进行了探索。何少华说,长少社用12年推进融合出版,经历了内容资源数字化、自建知识服务平台、出版产业链融合和出版数智生态化四个阶段,构建起国内领先的出版社数字阅读知识服务体系。该社探索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整个出版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更好地促进少儿科普出版;构建“阅读+”综合服务体系;超越单一的图书销售,围绕科普阅读提供如作家进校园、科学实践讲座、线上互动社区等全方位的成长服务。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副总编辑杨瑰玉以《世界棉花看新疆——新疆棉花是如何生产的?》一书为例,讲述了自己对主题科普出版的思考。该书一方面注重主题内容的科普化表达,例如,用叙事性语言、生动的故事替代专业术语,将棉花自国外至国内传播的过程,描绘成“棉花帝国”的兴衰变迁史,降低阅读门槛,让主题内容“润物细无声”;在讲棉花种植、产量等知识的同时,嵌入科研人员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故事及棉农辛勤耕耘的日常生活等,为硬核的科普知识注入家国情怀与时代精神,引发共鸣。另一方面,在呈现形式上,采用信息图表、对比图,及高清航拍图、遥感影像与微观摄影等,既宏观展现棉田的广袤与生态之美,又微观呈现棉花生长的细腻过程,让内容“好看、好玩、好懂”。
“总的来说,优质内容是根本,在此基础上,注重叙事创新、形式创新和传播创新。”杨瑰玉认为,主题科普出版肩负以正视听、传播科学、升华价值的三重使命,要用创新化的设计、跨越圈层的传播推广、多样化的技术融合,找到国家需要与公众兴趣的结合点,将宏大主题转化为可感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