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10月20日至26日是中国镇痛周。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疼痛患者数量已突破3亿人,且每年以2000万人的速度递增。疼痛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我国第三大健康问题。本报特邀专业医生进行科普,帮大家读懂疼痛信号、避开止痛误区。
==============================
“硬扛”可能会错过疾病信号
疼痛是人体常见信号,但不少人将“忍痛”等同于“坚强”,却不知这种“硬扛”可能导致错过疾病信号,甚至加重健康风险。
疼痛是人体复杂且重要的生理防御机制,其产生可简化为“捕捉→传导→应对”三步流程——
捕捉刺激:身体各处分布着“痛觉感受器”,比如皮肤表层的神经末梢、牙齿牙髓内的敏感神经、椎间盘纤维环里的窦椎神经等,它们能快速捕捉炎症、创伤、压迫等异常刺激。
信号传导:感受器将信号通过神经纤维传递至脊髓,再由脊髓“接力”上传至大脑皮层的“疼痛中枢”。
大脑应对:大脑先判断疼痛的强度、性质和位置,但传导过程中可能出现“定位偏差”,比如急性牙髓炎会引发半侧头痛,心绞痛可能表现为牙痛或肩臂痛;接着产生不愉快的感觉并触发简单躯体反应,如躲避或姿态调整;最后进行“高级解读”——分析疼痛原因、预测持续时间,同时启动身体的“内源性镇痛系统”(如分泌内啡肽)以缓解痛感。
但如果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情况会发生本质变化:大脑皮层会出现病理性改变,不仅对疼痛的定位变得模糊或扩大,还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甚至疼痛信号会被“放大”,形成恶性循环。因此,现代医学明确将“持续超3个月的慢性疼痛”定义为独立疾病,必须主动干预。
止痛药要对症选择
面对疼痛,盲目用药不仅可能延误病情,还可能损伤肝、胃等器官,需根据疼痛程度科学选择药物。
对于轻中度疼痛,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非处方药:其中对乙酰氨基酚(如泰诺林)适合头痛、牙痛、关节痛等“非炎症性疼痛”,其对胃肠道刺激较小,但每日最大剂量不得超过3000毫克,过量服用易引发肝损伤;非甾体抗炎药(如芬必得、乐松)则兼具“镇痛”与“抗炎”功效,更适配关节炎、肌肉拉伤、痛经等“炎症性疼痛”,不过长期口服会损伤胃黏膜(诱发溃疡)、增加心血管风险,有消化道溃疡患者需遵医嘱使用,外用制剂(如软膏、凝胶贴)可相对减少内脏系统副作用。
针对中重度疼痛需遵医嘱使用管控处方药:弱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可待因)适用于术后疼痛、重度神经痛、中度癌痛等,需处方且不宜自行调量;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羟考酮)仅用于晚期癌痛等重度疼痛,属国家严格管控药品,需专用处方购买;
特殊疼痛需专业诊断后针对性用药:神经病理性疼痛(如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可用卡马西平、普瑞巴林等专用药;慢性疼痛伴情绪问题(如长期头痛、背痛),医生会联用度洛西汀等抗抑郁药,兼顾止痛与改善焦虑抑郁症状。
疼痛科才是慢性疼痛“终点站”
很多人出现疼痛后,常陷入“不知道看什么科”“看过但该疼还疼”的困境:比如颈肩腰腿痛看了骨科没好转,头痛失眠看了神经内科没改善,三叉神经痛看了口腔科、神经外科仍反复,皮肤科治疗带状疱疹后但神经痛持续多年……此时不妨前往疼痛科就诊。
疼痛科是专门针对各类疼痛及疑难杂症的“综合诊疗科室”,医生会从全身体痛机制出发,重新分析病因,制定“药物+物理治疗+微创介入”的综合方案,实现对疼痛的全疗程干预,尤其适合其他科室难以解决的慢性疼痛、疑难疼痛,以及辅助改善失眠、颈型头晕、躯体化障碍等疾病。
记住这三点,科学对抗疼痛
面对疼痛,我们需打破误区,牢记三个“不”——
不硬忍:慢性疼痛会损伤神经、引发情绪问题,忍得越久,治疗难度越大;
不盲目吃药:处方药必须遵医嘱,非处方药也要看清说明书,避免因过量或长期使用导致肝肾损伤、胃黏膜损伤;
不拖延:若疼痛持续超过1周,或已影响睡眠、干扰日常生活,及时到疼痛科排查病因,早干预早缓解。
(作者系北京朝阳医院疼痛科副主任医师)
延伸阅读
镇痛药吃多了会上瘾吗
多数镇痛药无成瘾性,如非甾体抗炎药,以及度洛西汀、加巴喷丁等用于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它们分属解热镇痛、抗癫痫或抗抑郁药范畴。
阿片类镇痛药(吗啡、曲马多、芬太尼等)有一定成瘾性,属国家管制药品,仅能在医院由特定医生针对重度疼痛等情况开具。这类药物需经医生权衡利弊后,指导患者规范使用,方可有效避免成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