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与生态保护国际研讨会在京举办
  • 来源:中国科普网
  • 作者:胡利娟
  • 2025-10-25 12:22

科普时报记者胡利娟

10月24日—25日,作为中关村论坛系列重要活动之一,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主办的“麋鹿与生态保护国际研讨会”在京举办。本次研讨会以“全球视角下的麋鹿保护与鹿类生态恢复:科学研究与实践”为主题,围绕麋鹿回归祖国40年来的保护成果与未来规划展开深入交流,来自全球主要鹿类动物分布区域的9个国家和地区的动物学家、生态学家、保护工作者等齐聚一堂,共谋鹿类保护与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次研讨会以“全球视角下的麋鹿保护与鹿类生态恢复”为核心,而这一主题的实践根基,正是我国40年来麋鹿保护的系统性突破。自1985年中英麋鹿重引入项目启动以来,我国麋鹿保护取得了系统性重大成就。40年来,麋鹿数量发生了重大飞跃,由最初77只扩展到1.5万只,数量增长200倍;其次,麋鹿迁地保护成效显著,通过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和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大种群向全国扩散,40年来在全国建立了100多个麋鹿繁殖种群,分布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5个县市;第三,野生种群重建取得重大进展,在江苏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等区域成功建立了6个野生种群,野生麋鹿数量超6000只。这些保护成就,标志着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麋鹿保护网络。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主席拉赞·穆巴拉克指出,麋鹿重引进已成为全球最成功的物种重引入范例,IUCN将其誉为“野生动物重引进的中国范式”,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目标提供了生动实践。 

麋鹿保护的“中国范式”获得国际认可,而本次研讨会则进一步搭建了全球交流平台。会议共设16个大会主旨报告,主题围绕“世界鹿类动物保护”“科学教育”“鹿与生态”等内容展开;针对麋鹿及鹿类保护的科学难题、麋鹿种群的高质量发展、国际合作、科学研究等内容,开展“鹿与生态”高端对话;同时设置“麋鹿迁地保护种群交流”“文创交流”“野生动物保护交流”三个论坛,从理论研究、实践操作、科学普及等多个方面,安排13个专题交流。活动结合全球鹿类动物保护的现状与未来方向,聚焦生态文明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展示了40年来麋鹿与生态保护的成就,为麋鹿保护事业的未来发展谋划路径。 

此次研讨会还发布了《中国麋鹿保护成效报告》,系统梳理了过去40年中国麋鹿保护事业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保护措施、实践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未来的发展方向。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