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记者张英贤
10月24日,由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主办的2025中国蓝天观察论坛在北京举行。现场发布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最新成果《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研究系列报告》,包括《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达标路径分析》《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的经济影响评估》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国际案例研究》的系列研究成果。
PM2.5暴露健康风险呈现出新特征
“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不仅取决于污染物种类、污染物浓度,也与暴露时间相关,可分为短期暴露和长期暴露。因此我们的研究同时评估了PM2.5和臭氧的长期和短期暴露健康风险,凸显了两种污染物的结构性差异。”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彤介绍。

朱彤院士表示,我国持续深入的清洁空气行动带动PM2.5污染治理成效显著,从根本上减轻了人群面临的普遍性慢性健康威胁。在浓度整体下降的背景下,PM2.5暴露健康风险却呈现出新特征:健康影响更多地与少数极端污染事件挂钩。这意味着PM2.5健康风险结构转变,慢性负担持续下降,短期急性风险日趋集中。与此同时,臭氧健康风险近期虽有所缓解,但短期高浓度暴露增幅明显、呈现结构性压力,且具有典型的季节性和城市型特征,其健康负担高度集中在夏季,对公共健康构成的结构性威胁日益凸显。
据了解,臭氧层区域的臭氧可以吸收和屏蔽日光中的短波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圈有极其重要的保护作用。然而,臭氧同时又是一种有毒气体。人体直接接触臭氧可能会出现眼睛和鼻子的不适,出现呼吸系统疾病和肺功能损害。如果平流层之下的对流层(地面至距离地面8—18千米的区域)中臭氧浓度过高,就会对人体健康带来损害。
“分阶段、分区域”推动空气达标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研究系列报告》揭示了不同新标准限值情景下的达标路径、减污降碳协同效益与经济影响,提供了国际上最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的案例。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表示,我国现行标准在过去十余年的大气污染防治进程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随着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标准也需要升级。基于当前空气质量与减排措施,我们开展了一些情景研究,将25μg/m3作为新的空气质量标准限值作为一个参考目标,可以实现更大健康效益与持续改善的引领作用,同时建立“分阶段、分区域”的达标路径,形成“先进地区先行、重点区域攻坚、全国梯次推进”的总体格局。围绕目标,2030年前应充分发掘各部门结构调整和能效提升减排潜力,与末端治理协同发力;2030-2035年,进一步加大电力、工业与交通等部门的结构性调整和能效提升力度,充分挖掘结构性措施的减排潜力。
朱彤院士提出,当前空气污染健康风险的结构性转变,要求环境治理政策从以“浓度达标”为核心转向以“健康效益最大化”为核心,这是实现空气质量改善健康效益最大化的关键路径,需进一步强化精准防控、高浓度天数预警及差异化干预措施。据此,建立季节性预警机制、推动健康效益导向的评估体系、强化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将成为下一阶段空气污染健康风险管理的重点。
本次论坛以“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标准引领 健康驱动”为主题,围绕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清洁空气行动的健康效应以及地方治理行动的最佳实践等关键议题,邀请行业权威专家、重点城市代表展开了交流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