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三问”的浙江答卷

——写在浙江省科普联合会成立两周年之际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周国辉
  • 2025-10-27 14:20

科普经验一线谈

“科普难不难、为谁做科普、怎样做好科普?”2023年9月,在浙江省科普联合会(以下简称“科普联合会”)成立大会上,浙江省领导提出令人深思的“科普三问”,直指当代科普的现实困境。今年是科普联合会成立两周年。两年来,科普联合会边学习边摸索,持续开展制度与实践创新,成为中国科普体系地方治理变革的典型案例之一。

哪里有群众,科普工作就做到哪里

科普工作事关国家和民族长远,是一项宏大而艰巨的事业。科普难不难?笔者认为,科普的难处在于要让更多公众有机会听、愿意听、听得懂、共同做。

两年来,科普联合会始终秉持“店小二”的服务精神,坚持“哪里有群众,科普工作就做到哪里”的信念,力主“开门办会”;开设新质生产力的“新质学堂”,通过有趣好玩的方式进行“新质猜猜乐”提升听众兴趣;拥抱AI时代,聚焦智慧城市、生命健康、产业升级、绿色发展四大场景,以中外青年探访小队实地体验、现场路演、科普剧等多元形式,科普人工智能如何深度融入百姓生活,用服务创新、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破解科普难题。

分类施策,清晰定位为谁做科普

科普工作要讲究方式方法,既要服务好人民大众,又要防止“大水漫灌”,清晰定位为谁做科普。

两年来,科普联合会在杭州地铁上连续推出《靠谱》《浙里最科学》系列科普宣传片,让更多人能够看得见、听得懂;通过“科小二”微信公众号、“科普中国”号等新媒体传播矩阵,不断扩大科普受众范围;针对传播对象分类施策,聚焦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和公务员五大重点人群,开展“‘浙里’新质生产力的探寻之旅”“少年科小二”“中小学校长AI通识研训”等活动;实施“科星引航”计划,邀请院士、顶尖科技创新者及科学传播专家走进校园。

同时,科普联合会还对接中国科协农村专业技术服务中心资源和七个科技社团资源,集中服务余杭百丈山区学校和农业企业。通过一个个丰富多彩的主题科普活动、行动计划,科普联合会构建起浙江省全民科普的服务体系。

“六化”路径破解传统科普碎片化困境

细雨润物细无声。两年来,科普联合会在实践中总结形成了社会化科普的“六化”路径,即常态化、社会化、专业化、分众化、国际化与集成化,为怎样做好科普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浙江答卷。“常态化”强调科普工作不是节日里热热闹闹搞一阵,而是要贯穿全年、持续推进;“社会化”要求充分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而不仅仅依赖政府和科研院所;“专业化”强调科普工作者必须具备可靠的专业素养,既要有“科小二”的服务精神,也要有“科大师”的专业引领;“分众化”强调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科普,实现因人而异、精准传播;“国际化”不仅要汇聚全球科普资源,更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创新故事和科普故事;“集成化”则要求科普联合会发挥平台作用,打破部门和单位边界,汇聚百家精华,搭建多方桥梁,形成合力。

“六化”工作方法,构建了从“人才—内容—传播”三支点延展的“组织—工具—行动”闭环体系,形成了社会化科普的制度化运行逻辑。它有效破解了传统科普的碎片化与单向化困境,使科学传播从被动供给走向制度协同,从短期项目迈向可持续系统。

目前,浙江全省已成立6个地市级科普联合会和两个区级科普联合会,省域社会化科普组织体系初具规模。接下来,科普联合会将继续加强与沈括科普基金会、地方科普联合会的协同联动,充分发挥桥梁纽带和组织协调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汇聚跨界别、跨领域的资源优势,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真正把科普联合会打造为会员集成与合作的平台。

(作者系浙江省科普联合会会长、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