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华诞,星耀水科:一颗小行星的“宇宙级”献礼
  • 来源:中国科普网
  • 作者:杨林 赵海斌
  • 2025-10-28 15:36

当一块在太空中流浪了亿万年的宇宙石头,突然被人类赋予了一个温暖的名字,它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当时间的河流奔涌九十年,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的荣耀,被镌刻于星辰之上。

在2025年10月26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收到了一份独一无二的“生日礼物”——这份礼物并非来自地球,而是源自浩瀚的宇宙星空。一份国际公认、永载史册的“宇宙级”荣誉——一颗编号为356786的小行星有了一个亲切的中文名字“水科星”,正式成为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九十华诞最璀璨的注脚。

这份荣誉的重量,堪比星辰。小行星,作为太阳系中唯一可由发现者命名并获国际公认的天体,其命名是一项崇高且永恒的荣誉。



十八年等待,只为一场宇宙级的“实名认证”

要想给一个在太空中飞速运动的天体“上户口”,这可不是件容易事。

当天文望远镜第一次捕捉到一颗新小行星时,它就像是个没有名字的“宇宙流浪儿”,只能获得一个临时的“出生证明”——由字母和数字组成的编号。

“水科星”的“落户记”始于2007年11月9日。那天,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的望远镜,如同一位敏锐的星海哨兵,首次捕捉到这颗在深邃太空中静默运行的天体。

然而,茫茫星海,一面之缘远不足以确认身份。在随后的岁月里,全球各地的天文台相继加入了这场对它的“背景调查”。从美国的卡特琳娜巡天到莱蒙山巡天计划,多台望远镜如同接力一般,持续数年追踪着它的轨迹。

这就像是要为一个行踪不定的旅人办理身份证,必须确保每次见到的是同一个人,并且能准确预测他下一步会去哪里。

直到2013年2月,国际小行星中心才终于为它颁发了“宇宙永久身份证”——356786这个永久编号。但此时,它还需要一个能体现其价值与意义的响亮名字。

最终,在这颗小行星取得“临时出生证明”后的第十八年、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建院九十周年的2025年4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水科星”的命名,这颗小行星终于结束了它漫长的“落户”历程,成为了星空大家庭中一个有正式名称的成员。

十八年,恰好是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的时光。在2007年,当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望远镜首次捕捉到它的微光时,它就像一颗新生的“星星婴儿”。此后,天文学家们如同呵护一个孩子般,持续追踪、反复验证它的轨迹。直到2025年,它终于“长大成人”,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建院9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举行了这场盛大的“冠名礼”,官宣了一个被世界承认的光荣名字。

十八年的等待,只为在这一刻,让地球上的水利科研丰碑与宇宙中的星辰交相辉映。


小行星命名法则:科学界最浪漫的“冠名权”

给小行星命名,是科学世界里一项兼具绝对严谨与极致浪漫的传统,可能是科学界最富有诗意和创意的工作。

这里的规则清晰而严格:名称不得超过16个字符、需易于发音、并杜绝任何商业或政治色彩。而其最独特之处在于——命名权,这份“宇宙级”的荣耀,归属于它的发现者。

这就像是一位探险家为一片新发现的土地命名的权利,是发现者所能赋予的最高致敬。从神话人物到科学家,从城市地名到重大事件,这些小行星的名字构成了一部绚丽的“星空百科全书”。

例如,有一颗轨道逆行的小行星,被天文学家们幽默地命名为“星行小”,这个听起来有些奇怪的名字,实际上充满了创意。这颗小行星早在1999年就被发现,因为它的轨道公转方向与大型行星相反,天文学家把它命名为“Dioretsa”,即“Asteroid”(小行星)一词的逆写,而中文翻译“星行小”也正是“小行星”的倒写,完美体现了这颗小行星的逆向运行特点。这种藏在冰冷数据下的诗意与幽默,让小行星的命名成为连接科学与人文的独特桥梁。



星海“水军”:那些与水结缘的宇宙使者

在数以万计的小行星中,一个特殊的“水家族”格外引人注目,它们或许正承载着地球生命起源的密码。

“龙宫”——这颗小行星的名字充满了东方神话色彩。这个小行星的命名灵感来自日本浦岛太郎的传说,传说中,浦岛太郎从龙宫带回了锦盒,而“隼鸟2号”的任务正是从“1999JU3”小行星采集样本并带回地球。更重要的是,科学家们相信这颗小行星可能存在含水分的岩石,“水”的联想也成为其命名的关键因素。

“贝努”——另一颗与水密切相关的小行星。小行星101955在命名活动中得名“贝努”,因为探测它的OSIRIS-REx探测器外形很像埃及神话中的不死鸟“贝努鸟”。令人兴奋的是OSIRIS-REx探测器在2019年确认,在贝努的矿物中检测到羟基分子,表明该小行星可能来自另一颗含有液态水的母小行星。

想象一下,在遥远的过去,也许正是无数个像“贝努”这样携带着水分子的小行星,如同宇宙中的“播种船”,撞击了年轻的地球,为我们这个蓝色星球带来了生命的甘霖。

除了上述国外命名的与“水”有关的小行星,中国作为水文化丰富、水科学领先的国家,自然也少不了中国“水”之星闪耀宇宙。在“水科星”之前,河海大学已拥有了一颗“河海星”,它也同样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于盱眙观测站,因河海大学是一所致力于水资源研究和教育的一流大学,培养了大批全球水资源开发和治理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而将编号为526997的小行星命名为“河海星”。

如今,“水科星”的加入,宛如在宇宙中成立了一个特别的“中国水利科研联盟”,标志着中国在水资源研究领域的贡献,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与认可。

中国印记:从“中华星”到“水科星”的星河传承

在小行星命名史上,中国天文学家和文化元素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2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叶凯士天文台观测室的天文望远镜前,中国青年天文学家张钰哲的目光紧紧盯住一个光点,一颗旧星空图上没有被发现过的新星在闪动。这是第一颗由中国人发现的小行星,张钰哲将之命名为“中华”。由于当时国内没有较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长期跟踪观测,这颗编号为1125“中华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下落不明”,失去了踪迹。1949年后,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人员在张钰哲台长的指导下,坚持不懈地开展小行星的观测工作,终于在1957年10月30日,从万千繁星中找到一颗与1928UF轨道相似的小行星,原本失踪的1125号小行星,却在1975年、1981年、1986年分别被再次观测到,获得正式编号3789,并于1988年被重新命名为“Zhongguo”(中国),张钰哲将一生所学贡献给了中国天文事业,被称为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为表达对张钰哲的敬意,1978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决定将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于1976年发现的一颗正式编号为2051的小行星命名为“Chang”(“张钰哲星”)。

“中华星”命名的这一举动开创了中国小行星命名的先河,从此,星空中开始接连涌现大量古今中国杰出科学家姓名命名的小行星——“张衡星”“郭守敬星”“祖冲之星”“钱学森星”“吴健雄星”“茅以升星”“钱三强星”“郭永怀星”“钱伟长星”“陈景润星”“袁隆平星”“钟南山星”“吴孟超星”“南仁东星”“欧阳自远星”……

九十年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前身中央水工试验所,在民族危亡之际奠基成立,肩负起为水利规划设计与工程实施提供科学依据的历史重任,开启了中国现代科学治水的先河,从此,在国家科技进步奖上出现了90余次它的名字。

“中华星”的命名者张钰哲先生和“水科星”命名的获得者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均在不同领域开启了先河,它们如同一座座永不熄灭的太空丰碑,讲述着中国智慧的传承。

九十载溯源,一星永流传

历史的江河奔流与星空的寂静闪烁,总能展现出惊人的默契。

将日历翻回1935年1月,中国现代水利科研的星火在南京点燃——我国首个综合性水利科研机构“中央水工试验所”正式成立。它,便是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最早的名字。在风雨如晦的年代,它如同一座智慧的灯塔,奠定了中国现代水利科研、水利应用基础理论的基石。

将日历翻回2013年2月,当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科学家们为那颗于2007年发现的小行星成功争取到永久编号时,一个动人的巧合浮出水面:这颗小行星的永久编号也以35为开端,为356786。

历史的指针仿佛在星空中找到了回响——“35”这个数字,如同一条隐秘的时空纽带,一端连接着1935年中国现代水利科研事业在地球上的蹒跚起步,另一端则标注着一颗名为“水科星”的天体在宇宙中的正式“户籍”。

这不仅是数字的巧合,更像是一场跨越九十年的“宇宙级”浪漫回应。它仿佛在诉说,当年那颗致力于探寻江河湖海规律的科研种子,其光芒早已被宇宙铭记,并终于在九十载后,化作一颗星辰,永远闪耀于苍穹之上。

“水科星”的命名,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在水科学创新、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共同谱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水治理新篇章提供科技支撑与服务等方面成就的充分肯定。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戴济群院长在建院9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指出“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九十年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初心如磐、迎难而上的科技报国史,是一部攻坚克难、敢为人先的自主创新史,是一部薪火相传、开枝散叶的英才辈出史,是一部开拓创新、勇立潮头的改革进取史,是一部求真务实、敬业奉献的文化铸造史”。

这颗在宇宙中运行了亿万年的“水科星”,其发现、研究与命名,是一次地球上的水利科研与宇宙星辰的完美共振。

从此,每当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仰望夜空,他们知道,在群星之中有一颗属于自己的星辰。它不仅是至高的荣誉,更是一种永恒的鞭策与期许——激励着人类继续探索水的奥秘,守护我们这颗蓝色星球的未来。

这颗名为“水科星”的小行星,犹如一枚镶嵌在宇宙中的“不朽勋章”,它见证了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九十年的辉煌历程。它告诉我们,当人类对科学的探索达到一定深度时,其光芒足以照亮星空,与星辰同辉。

作者:

杨林,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赵海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编辑:毛梦囡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