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的普及,让信息获取变得异常轻松。但这种便利的背后,也藏着让人变“懒”的隐忧。近日,美国斯坦福大学举办全球首个AI主导的学术会议,旨在测试AI独立产生科学见解的能力,却把人们的这种担心推到了前台——AI在科研领域创新的潜力值得期待,但也有加速人类思维和创造力“退化”的风险。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李博涵说,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发现,长期依赖AI的人,大脑里的神经连接会变少,批判性思维也会直线下降,就像蒙上了一层“AI脑雾”。
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也不少:写论文直接抄AI的答案,做决策全听AI的建议……久而久之,不少人觉得自己的脑子成了摆设,思维彻底“外包”给了AI。
“庆幸的是,现在的AI还没那么万能,其核心能力只是把已有的数据和知识拆开揉碎进行重新组合,最多在现有框架里往前推一步,并不会像人一样突然冒出个‘不合逻辑’的灵感,实现思维的大跳跃。”李博涵说,科学史上那些改变世界的突破,恰恰就少不了这种思维“跳跃”。对于完全依赖数据的AI而言,这是难以逾越的鸿沟。
也就是说,AI顶多是科研人员的帮手,还成不了“思维外包”。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大数据规划师王鹏认为,AI进入科研领域,问题从来不是“用不用”,而是“怎么用”。在破解蛋白质折叠、找新材料等常规科研任务里,AI早已展现出加速科研的实力。“真正需要警惕的,是普通人对AI的过度依赖问题。”
试想,写文章、画画、作曲,AI都能代劳了,我们会不会懒得动手,悄悄放弃了创造的乐趣?学生写作业全靠AI,时间长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会不会退化?
“当然,基于此就将AI视作创造力的‘扼杀者’,未免过于悲观。”王鹏说,照相术的出现没有终结绘画艺术,反而催生了印象派和现代艺术;计算器的普及没有让数学没落,反而推动了更深入的数学研究。AI其实也一样,它能改变创造的方式,但不会夺走创造的核心。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跟AI好好相处呢?
专家的建议是建立新的认知习惯:遇到复杂问题,先自己琢磨出个初步想法,再用AI帮忙拓展、深化;看到AI给的答案,别直接用,像跟人辩论似的多问问“为什么”“有没有漏洞”;偶尔还得“数字排毒”——放下手机和AI,让自己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将AI提供的答案当‘初稿’,而不是‘定稿’,才是AI正确的打开方式。”李博涵认为,在这场人机共创的变革中,人类如何选择才是关键所在。握紧主导权,AI会是我们的“翅膀”,而放弃独立思考,它就是思维的“牢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