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10月29日是第20个“世界卒中日”。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数据显示,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现有患者达1242万,平均每10秒就有1人初发或复发脑卒中,每28秒就有1人因脑卒中离世;幸存者中,约75%留下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言语、认知等功能障碍,还有40%患者重度残疾。
脑卒中,俗称“中风”。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孟庆雯,形象地将其比喻为大脑里的“地震”或“洪水”。“它来势汹汹,瞬间就可能夺走一个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孟庆雯介绍,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以及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点。
如何识别卒中
孟庆雯建议,可以通过“中风120”口诀快速判断:
“1”看:观察患者一侧脸部是否口角歪斜、面部不对称;
“2”查:让患者双臂平举10秒钟,查看是否有一侧手臂无力下垂、无法抬起;
“0”(聆)听:留意患者是否言语含糊、表达不清。
“如以上三项中有任何一项异常,都极有可能是卒中发作,需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孟庆雯强调。
哪些因素会引发卒中
“影响卒中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即不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孟庆雯介绍,不可控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和家族史。“年龄增长会让血管自然老化,卒中风险随之升高。
“但卒中并非老年人‘专利’,近年来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孟庆雯提示,此外,男性的卒中发病率普遍高于女性,且直系亲属中有卒中史的人群,患病风险也相对较高。
对于存在这些不可控因素的人群,孟庆雯建议要提高警惕,定期筛查。可控因素则需要重点关注。“主要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饮酒、缺乏运动与不健康饮食、肥胖等。”孟庆雯介绍。“这些因素可防可控,管理好它们,就等于为大脑建立起了一道坚固的‘防洪堤’。”
卒中会导致哪些后遗症
孟庆雯表示,卒中患者即便保住生命,也常留下后遗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常见的有偏瘫,还可能出现身体一侧麻木迟钝、言语含糊不清甚至说不出或听不懂、饮水呛咳,及进食困难等身体症状。”孟庆雯解释,同时也可能出现卒中后抑郁、情绪失控、易怒或淡漠等情绪问题。她提醒,对于卒中,防大于治,要学会及早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