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记者胡利娟
“冷冷冷!”“你那儿今年秋天缩水了吗?”……最近一段时间,“冷空气”一词的刷屏频率明显提高,不少小伙伴已经穿上了冬装。那么,今年各地入冬时间是否偏早?
10月31日,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高荣在中国气象局举行的11月新闻发布会上介绍,10月以来,我国冷空气整体活跃度较9月有所增强,共出现三次冷空气过程,次数接近常年同期。从强度来看,这三次均为一般冷空气过程,其中10月16日至21日的冷空气过程相对较强,导致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普遍下降 8-14℃,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地的部分地区还出现了雨雪天气。
从季节进程监测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已进入冬季。与常年同期相比,东北地区南部、华北东部和南部、西北地区东南部、华中西北部及山东中东部、贵州中部、新疆西北部等地入冬时间偏早5天以上,其中华北地区东南部、山东中东部、河南西部、湖北西部、贵州中部等地偏早10-20天,局部地区偏早20天以上;而黑龙江西北部、吉林东部、内蒙古中东部、西北地区中部、四川中西部、西藏东部等地入冬时间偏晚 5-20天,局部地区偏晚20天以上。
针对今年冬季拉尼娜的发展趋势是否会对我国气候产生影响这一问题,高荣表示,截至2025年9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处于 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中性偏冷状态。综合国内外数值模式预测结果和近期海洋、大气的演变特征来看,预计今年秋季后期该区域将进入拉尼娜状态,并持续至2026年初,之后转为 ENSO 中性状态。根据现有预测,此次拉尼娜状态持续时间较短,因此形成拉尼娜事件的概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