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记者项铮
“未来,人工智能应用到健康领域中,很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在日前召开的清华大学第四届全球发展与健康传播论坛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蒋俏蕾教授指出,未来人们可能更依赖人工智能,“在情感方面会有沉迷和依赖的风险,长期脱离人际传统的交流,走向纯虚拟的交流也可能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早先人工智能研究主要关注其在一些专业领域中的使用,比如说特定的健康医疗或者陪伴,传染病等领域的AI模型预测等。随着大语言模型,特别是今年年初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助手出现后,AI变得越来越普及,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能非常便利地使用。
蒋俏蕾教授主要从事新媒体技术社会影响的研究,特别关注人工智能对于人的影响。她在论 坛上指出,“当普通人也能便利地使用AI之后,我们需要探索人工智能维度的多面性,考察人工智能的情感智能,包括道德感等方面的智能对普通人的影响。”
当人工智能从专用走向通用,也就是从弱人工智能迈向强人工智能的时候,它会更接近于一个全人,也就是在狭义智力的维度之外,也会有情感、价值判断以及创意等,会延伸出更多人机协同的形态。
“我们研究发现,除了功能性的信息获取之外,假如人能在人工智能那里获得情感支持,比如依赖、情绪发泄等。相较于传统的人际交流,人与AI的共情交流可能有更强的私密性,可能去除某些道德负担和价值判断。”蒋俏蕾强调,“未来,人工智能应用到健康领域中,很可能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研究人机交流,特别是研究人机信任的同时,要规避这些风险,善用智能技术。”
此届论坛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华大学新华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全球发展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承办。论坛以“传播重建信任与共识”为主题,汇聚来自国际组织、学术界、产业界的近两百位代表,共同探讨在全球信任赤字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传播如何为国际合作注入新的动力,推动全球健康与发展的共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