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进沙退,塔里木盆地的生态嬗变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季春红
  • 2025-11-07 10:01

胡杨金黄、棉花如雪、苹果嫣红、稻熟蟹肥……金秋时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以下简称“第一师阿拉尔市”)不仅迎来胡杨最佳观赏期,也迎来了农业丰收季,呈现出一幅“生态治沙+产业致富”的新画卷。

今年正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70年前,步兵五师(原八路军三五九旅)官兵徒步挺进塔里木盆地,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开启了艰苦卓绝的垦荒征程。他们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将荒漠变为林果满园、良田万顷的生态绿洲。

胡杨耐旱、耐盐碱、抗风沙,发达的根系深扎地下数十米,既能锁住沙丘,又能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被称为“沙漠英雄树”。在第一师阿拉尔市三团甘泉镇,46.1万亩胡杨林正饱饮着从喀什噶尔河引来的灌溉用水。通过生态输水,不仅满足了大小胡杨生长的补水需求,也让一些枯树发出了新芽、长出了新叶。与此同时,红柳、梭梭等植物也在这里枝繁叶茂,它们与胡杨交错生长,让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生态屏障织得更厚实。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第一师阿拉尔市森林资源达201.588万亩,草原84.5193万亩,湿地14.1302万亩。

生态改善催生产业繁荣。在第一师阿拉尔市六团,连片的苹果园喜迎丰收;在十二团塔南镇十五连的棉田里,雪白的棉花迎风吐絮,大型采棉机行走其间,一次性完成采摘、压缩、打包等工序,将一朵朵棉花变成一颗颗重约两吨的“金蛋蛋”。随着防沙治沙成果的不断巩固,第一师阿拉尔市的生态效应逐渐凸显,沙生经济林果、沙漠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处处焕发勃勃生机。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