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约有3.5亿人受到抑郁症的折磨——

我科学家团队找到快速抗抑郁疗法“总开关”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陈杰 史诗
  • 2025-11-14 09:41

11月6日,国际期刊《自然》发表了一项来自中国的重大科研成果——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罗敏敏团队首次确认,大脑中的信号分子腺苷,是快速抗抑郁疗法的核心“总开关”。这一发现,破解了困扰学界多年的治疗机制谜题,有望为开发更安全、高效的抗抑郁疗法铺平道路。

抑郁症“情绪开关”是什么

不少人认为,抑郁症就是心情不好。实际上,抑郁症由两大核心症状定义,持续的低落情绪和深刻的快感缺失,严重侵蚀睡眠、精力,甚至摧毁一个人对未来的希望。作为全球性精神健康危机,大约有3.5亿人受到抑郁症的折磨。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中国罹患抑郁症人数约9500万人。世界卫生组织曾预测,到2030年,抑郁症将上升至“人类疾病负担”第一位。

虽然现有针对抑郁症的疗法很多,但从药物到脑刺激,都存在很多局限,一线药物通常需要数周才能起效。最关键的是,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对任何常规治疗都没有反应。这意味着,全球超过1亿人属于难治疗性抑郁症。

氯胺酮和电休克疗法是目前快速有效的抗抑郁方案,能快速缓解症状、挽救生命,但副作用代价沉重——氯胺酮可能引发心理剥离感、血压升高、幻觉等不良反应;电休克疗法则存在认知损害、记忆力减退等风险,让临床应用陷入“有效却危险”的悖论。

那么,这些疗法是如何起效的?能创造出快速有效但更安全的疗法吗?

罗敏敏团队的研究回答了这两个难题。他们发现,大脑神经元的“能量工厂”线粒体一旦供需失衡,就会产生信号分子腺苷。氯胺酮通过温和抑制线粒体功能来打破平衡,电休克疗法则迫使神经元快速耗尽能量分子ATP(腺苷三磷酸),两种方式最终都指向同一结果:大脑内侧前额叶皮层的腺苷水平激增。这些腺苷会与细胞表面的A1R(腺苷A1受体)和A2aR(腺苷A2a受体)结合,如同按下“情绪重启键”,直接触发抗抑郁效应。

也就是说,氯胺酮和电休克这两种有效疗法的关键在于腺苷,它就像“总开关”,是抗抑郁疗效的核心通路。实验关键证据显示,一旦阻断A1R和A2aR这两种受体,氯胺酮和电休克疗法的疗效就会完全消失,也进一步证实腺苷通路是快速抗抑郁的核心密码。

“新药+呼吸疗法”有副作用吗

基于腺苷“总开关”的创新发现,罗敏敏团队开辟了两条全新的治疗路径,既保留快速起效优势,又能摆脱传统疗法的副作用困扰。

团队盯着“让腺苷释放更多”这个目标,改造了氯胺酮的分子结构,建了专属的化合物库,还从中挑出了好几款效果不错的候选药。动物实验结果挺亮眼:最靠谱的那款候选分子,只用氯胺酮五分之一的剂量就管用,抗抑郁效果比氯胺酮还强。关键是它把治疗作用和副作用彻底分开了,氯胺酮可能带来的运动亢奋、精神乱套这些问题,全给解决了。目前团队已设计出30余种氯胺酮类似物,为后续临床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团队还有个大创新——不用吃药的“间歇性低氧干预方案”。通过控制呼吸,就能安全诱发大脑释放腺苷,不用打针吃药、不用侵入身体,就能快速抗抑郁。动物实验证明它疗效靠谱,而且只依赖特定受体起效,安全性有保障。目前,团队已经做出了治疗设备,和北京安定医院合作的临床试验正在推进,2026年能出阶段性结果,之后还会和更多机构合作推广。

从锁定腺苷“总开关”到双线推进疗法研发,罗敏敏团队的研究不仅解答了“快速抗抑郁为何起效”的科学谜题,更让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看到了无副作用治疗的新希望。随着临床试验的推进,未来几年,更安全的小分子药物与便捷的非侵入性疗法有望走进临床,为全球数亿抑郁症患者带来重建生活的可能。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