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肺癌关注月:肺癌五年生存率逐渐提升,专家强调规范化诊疗
  • 来源:中国科普网
  • 作者:项铮
  • 2025-11-14 15:24

科普时报记者 项铮

每年11月是“全球肺癌关注月”。肺癌是我国发病率、死亡率排名第一的肿瘤,严重威胁国人健康。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中提到,到2030年我国总体癌症五年生存率要达到46.6%。如今,我国肺癌发病情况如何?有哪些新技术和新治疗手段继续提升五年生存率?

我国肺癌整体发病率仍居高不下

“近几年,我国吸烟人数减少了,肺鳞癌患者数量明显减少。”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梁乃新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但是随着筛查技术的进步,比如高清晰度CT的广泛使用,发现了更多早期或者超早期的肺部肿瘤,所以总体上,我国肺癌发病率仍然居高不下。”

梁乃新介绍,虽然早期肺癌发现比例越来越高,但是晚期肺癌的患者比例并没有明显下降,很多病人仍然是有了症状才去看医生,所以从临床角度讲,在高新技术不断进步下,目前我国肺癌整体发病率仍处于高水平。

“从临床上看,目前公众对于肺癌的关注越来越多。”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一科主任医师赵军教授认为,在早诊早治层面,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越来越多,同时专家做了很多科普宣教,公众的认知还是有所提升,参与体检的人群也在不断增加。

结节不须恐慌

近年来,随着体检的普及、检查手段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肺结节被筛查出来。专家强调,公众需要对肺结节有正确的认知。

“肺结节是肺癌的早期病征之一,但有了肺结节不等于就一定是肺癌。”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胸部肿瘤科主任赵微教授表示,“我国肺结节的检出率基本上能达到五分之一,即使是非高危人群,通过体检筛查的肺结节检出率依旧很高,所以公众应疏解对于肺部结节恐慌和焦虑的情绪。即使发现磨玻璃结节,真正确诊为肿瘤的患者也是少之又少。”

此外,对于肺部结节的管理应覆盖从筛查、随访,到干预的全程,她强调:“患者筛查出肺结节后,就应前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科学检查,医生会根据结果给出推荐的随访频率。通过随访,可以对肺结节变化进行细微评估,并及时检出风险病灶、进行干预,提升早期发现、实现治愈的可能。”

五年生存率显著提升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癌症防控的高度重视以及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持续提升。同时,伴随着创新精准治疗方案,例如靶向联合治疗的出现,以及多学科协作(MDT)机制的完善,晚期肺癌患者可以实现“生命加时”的目标。

“早期肺癌患者通过规范治疗,五年生存率已得到显著提升”,梁乃新教授介绍,“外科手术仍是早期肺癌治愈的关键。随着微创技术,如胸腔镜、机器人手术的普及,手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更多早期患者获得了根治机会。当然,术后管理同样重要,包括术后辅助治疗、肺功能恢复、生活管理和规范随访,帮助患者树立积极心态,提升生活质量。”

对于晚期、无法手术的肺癌患者,赵军教授强调,“治疗目标从早期的‘治愈’转向‘延长生存、提升生活质量’,总生存期(OS)逐渐成为核心评价指标。目前,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ADC药物等新型疗法不断突破疗效瓶颈,推动肺癌进入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时代。以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例,目前已有精准靶向联合治疗方案,患者也有望实现更长、更优质的生存。”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