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几双“大手”才有幸走进科学

——怀念天文学家、科学教育家王绶琯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4-03-02 17:48

□ 任声权

1月15日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文学家王绶琯的101周年诞辰。作为“校园科普活动”的推动者,几十年来,王绶琯院士为青少年科普教育事业倾注大量精力和心血。

1998年,王绶琯亲手创办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旨在通过科学家和青少年“大手拉小手”的方式,及早发现和重点培养“科学苗子”。他亲自设计活动规则,考察评议学生,联络专家指导学生。20年间,先后有5万多名中学生参加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活动,其中约3千人走进178个科研团队,并投入科研实践。

2006年,在王绶琯的带领下,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开始在北京6所试点初中开设科普教育课程,即校园科普活动。此课程以“教学生做科普”为核心思想,结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成为初中二年级的必修课程。

该活动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并具有两个特点。其一,它属于专门设置的科学素质课程,讲求“以育为主,寓教于育”,有别于常规科学课程的“寓育于教”;其二,它从“教学生做科普”着手,在整个授课过程中通过学习掌握科普知识的方法,以及训练表达、讲解科普知识的能力,引导孩子们自主探究科学知识,从而自觉地走近科学。

“校园科普活动”最为独特之处是辅导方法的创新,其设计强调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活动要求各个学校在初中一年级(或二年级)的一个学年中,每个班级每周拿出一至二节课时,以集体负责一个科普选题的形式进行校园科普活动。在老师的辅导下,全班学生将共同完成一幅科普展板(或墙报)的创制,并向全年级(或全校)作该选题的科普报告,最终制成“校园科普活动”辅导材料,供教师直接或参照使用。

经实际应用考察后,这些辅导材料和辅导经验被编制成“校园科普活动”辅导教材范本,供不同的学校使用,尤其是满足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学的教学需要。2010年,王绶琯等编写出版的《教学生做科普——校园科普活动资源》就是这类范本,值得向全国推广。

王绶琯曾说:“人一生要走很长的路。我自己年轻时候的路就走得很艰难,是遇到了几双‘大手’才有幸‘走进科学’”。如今,不少人受到王绶琯的感召,利用业余时间,自发回到俱乐部当志愿教师,成为新一代青少年的有力“大手”,用王绶琯的科普教育思想继续指导热爱科学的青少年。

当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王绶琯潜心育人的远见卓识所体现的现实意义更加凸显。斯人已逝,精神永存。继承先生的事业,弘扬先生的精神,是对王绶琯院士最好的纪念。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