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心软屉:传递家具藤编技艺神韵

□ 杨扬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4-03-02 17:54

非遗文化之窗

威严庄重的古典造型,轻柔通透的简洁构造,这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竟然在藤心软屉类明清宫廷家具中融为一体,传达着传统手工技艺的和谐之美。

藤编工艺的起源

据考证,汉代以前已有藤席、藤筐,战国至两汉时期出现箱、笥、箧、笼等藤编器具,藤编工艺在唐代兴盛,到宋代就有了专业的藤编工场。

《诗经·魏风》言:“纠纠葛屦,可以履霜。”葛屦,即葛藤编制的鞋。苏轼诗:“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藤编几乎深入百姓日常生活,丰富的编织技法造就了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图案纹样,如人字纹、方格纹、十字编、六角编等,并创造出了如藤鞋、藤盒、藤篮、箩筐、藤椅、藤桌、藤床等种类繁多的藤编制品。

此外,藤编还延伸到了军事领域,藤甲更是赋予了藤编工艺的传奇色彩。《旧唐书》有记载:“以藤为甲,以竹为弓,乘象而战。”《三国演义》也有记载:“穿在身上,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箭皆不能入。”

藤编工艺辗转流传,终于“花落”明清古典家具中。

为宫廷家具注入“烟火气”

在古代,以黄花梨、紫檀、大红酸枝等深色名贵硬木为主材的家具,为皇家贵族独有。其设计制作,也是极力追求造型美观、材质上乘、工艺精湛,不计成本。

然而,明清宫廷家具中有一类由不同材质组合的家具,相当于现代的“凉椅沙发”,它就是藤心软屉类红木家具。这类家具在关键坐卧构件的设计上,舍弃了名贵红木木材,代之以价格低廉的藤材,造型简洁,美观实用。其坐卧面的藤心采用藤条编织而成,柔软轻盈、富有弹性、吸湿透气,不仅更加舒适,也平添了古典家具的简洁实用性,赋予了皇家重器审美韵味上的“人间烟火气”。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清家具中,多有藤心软屉的经典款式,器具种类涵盖了兀凳、圈椅、扶手椅、罗汉床、宝座等,造型别具一格。

藤心软屉更接地气

屉,在古典家具中不仅指橱、柜、书桌的抽斗,还指椅座、床榻,因为榫卯结构家具的坐卧面,如抽屉可以承载和拆卸。对此,就不难理解硬屉家具、软屉家具的区别——以攒边打框装板为坐卧面的家具为硬屉家具,而用棕绳、藤篾等编织成席面的家具为软屉家具。

明清宫廷家具中,藤心软屉与木心硬屉在材料成本、加工难度上截然不同。如果说硬屉家具象征威严,那么软屉家具就代表亲和,相比之下,后者更朴实、更自然、更“接地气”。

藤材成本低,多为竹藤、白藤、葛藤等攀援植物藤茎的表皮,其野生植株生长迅速,萌蘖力强,是天然的可再生资源。在材料处理工艺方面,藤材也比红木木材的加工使用难度低。藤皮、棕绳等材料柔软,易于加工,性能稳定。红木则不然。在古代,红木原材不仅切割费工费时,而且需要相当漫长的稳定性处理周期,才能用于家具制作。

藤编工艺的文化底气

藤心软屉在明清宫廷家具中别具一格,无论是红木与藤条材料的巧妙搭配,还是精细木作与藤编工艺的精妙结合,抑或是设计理念与整体韵味的美妙调和,都彰显着我国传统手工艺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传扬着“和而不同”的时代乐章。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越来越受关注和重视,越来越多的代表性藤编工艺被纳入非遗项目名录。据了解,国家级非遗项目已有福建安溪竹藤编、陕西汉中藤编、四川怀远藤编,省级非遗项目已有广东南海藤编、海南黎族藤编、广西龙门藤编、广西都安藤芒编、云南腾冲藤编、浙江天台藤编……

通过藤编制品的创新应用、藤编产业的发展壮大、藤编工艺继承人的匠心薪传,藤编工艺及其文化正不断发扬光大。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