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到洛阳古墓博物馆寻“龙”

□ 科普时报记者 孙 越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4-03-02 17:59

1月31日,早上9点刚过,在洛阳古墓博物馆北宋壁画墓门前,游客就排起了队。来自四川的大学生严萧不禁感叹:“没想到古墓可以这么美,这幅壁画让我想起李清照的词句‘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严萧口中这幅极尽宋代婉约美的“妇人启门图”是该馆的“网红”,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一睹其芳容。壁画上,门扉半掩,一女子欲启门而出,犹半遮面。“它寓意假门之后尚有庭院或房屋厅堂,表示墓室至此并未到尽头,以此来展现墓主人家大业大,殷实富有。”在展览现场,讲解员丁江玥告诉记者。

这是一座北宋末年的八角形墓室,面积不大但十分精致,除墓室南壁开墓门外,其余七面墙壁均有壁画或砖雕装饰,砖雕假窗与格子门、壁绘牡丹仕女、佃户交租、圆几侍女……这哪里是一座古墓,分明是一个栩栩如生、充满烟火气的现实世界!

年轻人的打卡地

洛阳古墓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一座集帝陵、古代墓葬及其附属文物、古代壁画、石刻和雕砖收藏展示为一体的大型墓葬类综合博物馆。2023年,洛阳古墓博物馆被评为河南省100家文旅消费新场景中7个特色博物馆之一、河南人气打卡地、洛阳十大文旅新地标。

在“河洛遗冢——洛阳典型墓葬”陈列区,九个朝代、25座不同风格的古代墓葬被按照时代顺序一一展陈。一砖一瓦,皆为古物,纹饰葬品,尽自前朝。游客可以沉浸式走入墓穴,触摸千年以前墓砖的痕迹,揭开古墓的神秘面纱,聆听古代墓葬的演变发展墓葬中蕴藏的历史故事。

“就像在和古人对话,你知道他经历了什么,能感知到他曾经存在过,又看到了他死后的样子。”洛阳古墓博物馆副馆长张建文告诉记者,近年来,该馆因为独具特色而成为不少年轻人来洛阳的必打卡地。“来这里参观的60%以上都是年轻人。去年暑假,我们的日接待量超过一万人,每个墓室前都要排长队;当前正值旅游淡季,每日的到访游客量依然超过5000人次。春节将至,我们提前配备了大学生志愿者讲解员,做好了迎接客流高峰的准备。”张建文说。

研学活动丰富多彩

春节临近,作为新年贺礼,古墓博物馆准备了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在龙年来临之际,我馆策划‘探秘古墓宝藏’系列研学活动之‘古墓寻龙记’正式登场,并将全年开展,旨在让公众对龙形象的历史演变有清晰的认识,对‘龙’这一民族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有深刻了解,从而汲取和传承“龙”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强大力量。”洛阳古墓博物馆研学教育部主任段跃辉告诉记者,博物馆内有众多具有“龙”形象的文物,汉韵唐风各不相同。“古墓寻龙记”开启后,参与者跟随讲解员按照《寻龙手册》上提供的“龙”的名称、“关键线索词”等信息,逐一寻找16条“龙”的踪迹,得到每条“龙”的精美贴纸,贴在《寻龙手册》上的相应位置。在“寻龙之旅”途中还会“偶遇”“龙”知识提问官,答对问题后还可以获得“寻龙记”盖章、文创徽章和青龙年历等奖励。

向公众传达生死观

爆火之下,古墓博物馆想要对游客传达的意义是什么?张建文深有感触:“我们想借由古墓这一展出方式,给公众传达一种生死观。”

在博物馆的“地府千秋——河南古墓壁画大观”展区,一幅栩栩如生的巨幅猫壁画吸引了诸多游客的目光。壁画上的猫双目炯炯,脖系铃铛,两耳朝前,回头提爪,仿佛听到了主人的呼喊。“从脖子上的铃铛来看,这大概是一只家猫,很可能墓主人生前是个‘猫奴’,死后依然希望有小猫可以伴其左右。”讲解员的解说引来不少在场游客会心一笑,古与今在这一刻得以交融,生与死仿佛也迎来另一种形式的跨越。

张建文说,从视死如生到崇尚薄葬,古人的丧葬文化在变,不变的是对于生死的看法。“我们希望游客参观完以后,能把生死观为游客上升到一种哲学思考:认知死是为了更好地生;愈走近死亡,就越能探寻到生的意义。向死而生,是一种勇气。”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