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建成

□ 科普时报记者 吴 琼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4-03-02 18:11

龙年春节前夕,中国南极秦岭站2月7日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表示热烈祝贺,向广大极地工作者致以诚挚问候和美好的新春祝福。

秦岭站是我国在南极的第5个考察站。为什么命名为“秦岭站”?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龙威介绍,出于两点考虑。首先,秦岭是横贯我国中部的古老山脉,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而新站所处区域同样也有一条作为南极洲东西地理分界线的横贯山脉;其次,秦岭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代表,与新站绿色、环保、节能的设计理念相契合。

作为我国第3个南极常年越冬考察站,新站将在我国南极考察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何剑锋介绍,新站将加深研究人员对环南极全域环境变化的认知,“我国的南极常年越冬站,即长城站、中山站和秦岭站,分别对应大西洋扇区、印度洋扇区和太平洋扇区。秦岭站将填补我国在太平洋扇区长期观测的空白。”

秦岭站,建筑面积5244平方米,预计可容纳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该站主体设计为南十字星造型,设计理念源自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使用的南十字星导航。外观上,秦岭站和南极很多建筑一样“有脚”——主体建筑处于架空状态,这是防风与抗雪埋的南极建筑方式。

秦岭站首任站长王哲超告诉科普时报记者,由于南极风大、积雪多,往往一夜之间就能把一座考察站埋掉。为了防风与抗雪埋,考察站的建设首先要求地基牢固,同时受风面积要小,整体结构要极其牢固。“秦岭站的调研选址工作开始于2012年底,到正式建成历经十多年。”王哲超介绍说,在南极建站要分“三步走”。第一步考察勘探、选址,向国际组织报备申请;第二步设计图纸、考察规划,完成预拼装;第三步是南极现场实施,在有效时间窗口(12月—次年2月),完成现场建筑和设备安装、调试。

极地考察站的建立,体现着一个国家综合实力。1985年,我国建立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正式开启探索南极科学奥秘的篇章。1989年,中山站建成,吹响了向南极内陆冰盖进军的号角。2009年,昆仑站建成,它是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位于内陆冰盖上海拔最高的区域,是国际公认的南极冰盖最理想的深冰芯钻取地点。2014年,泰山站建成,它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具备科学观测、人员住宿、发电、物资储备、机械维修、通讯及应急避难等功能,并配有储油设施。

今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40年来,我国极地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取得了丰硕成果。如今我们已拥有5个南极考察站和“雪龙”“雪龙2”破冰船队、雪地车队、“雪鹰601”极地固定翼飞机,进入全面考察的立体时代。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