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让零散的文物碎片拼接在一起,跨越3000年重逢

三星堆文物“活”起来了

□ 科普时报实习记者 刘 侠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4-03-02 18:12

2月8日,成都平原,鸭子河畔,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内游客如织。人们在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等文物前久久驻足,在AI、全息投影等现代技术的加持下,感受悠远璀璨的古蜀文明。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于2023年7月26日落成开放,建筑面积5.44万平方米,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遗址类博物馆单体建筑。目前这里展出陶器、青铜器、玉石器金器、象牙(含象牙雕刻)等各类文物,共1500余件(套),其中有600余件文物为初次展出。

今年春节期间,青铜神坛、鸟足神像、骑兽顶尊人像、龟背形网格状器等重器,将在这里与游客见面。

昭示灿烂辉煌的古蜀文明

三星堆遗址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自1929年被发现以来,已开展多次考古工作。随着8个祭祀坑、城墙、大型建筑基址等重要遗存陆续被发现,相继“苏醒”的三星堆文物,如星河般展示着灿烂辉煌的古蜀文明。

在“天地人神”展区,有镇馆之宝之称的“通天神树”——青铜神树,陈列于星空穹顶之下。通高3.96米的青铜神树分为3层、每层3枝,每枝又分成一仰一垂,枝上神鸟高昂头颅,望向远方。树干一侧一条铜龙伏于地面,龙头火焰升腾,龙躯缠绕树干,鸟望天、龙伏地,与神树构成一个整体,表达了神树沟通天地的意象。

“神树塑造了古人崇拜太阳的信仰与习俗,它是古代‘十日’神话的实物写照,也表达着古蜀先民对宇宙的最初想象。”博物馆讲解员刘嘉丽说。

2021年,三星堆祭祀区8号坑出土了龙柱形器,被称为“猪鼻龙形器”。其长1.2米、高38厘米,呈长柱状,龙头咧开的大嘴里整齐地排列着“牙齿”,身体部分刻有翅膀纹、麒羽纹等,形态奇特而优雅。刘嘉丽介绍说,三星堆先民在创作龙的形象时,吸收借鉴了中华大地其他地区的文化元素,结合本地文化进行创新,这也让三星堆的龙别有一番意趣。“三星堆的发现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发展的重要见证,是中华文化开放包容与创新创造的实证。”刘嘉丽向记者介绍道,新馆开馆以来热度高涨,今年元旦假期,这里接待游客5.76万人次,同比增长225%。

现代科技让文物“活”起来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将AI技术、3D打印等现代科技用于文物修复和展陈,既满足文物保护需求,又保证陈列展示效果,让文物“活”了起来。

数字技术让零散的文物碎片拼接在一起,跨越3000年重逢。例如,“青铜鸟足神像”由8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顶尊神像、青铜持龙立人像,2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鸟足人像等多件文物拼合而成。这是如何实现的?

“它采用了‘数字化修复演示’的展陈方式,修复专家和AI算法对文物的拼对,通过数字化虚拟修复技术,实现器物跨坑拼接及修补复原,并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出原比例研究性复原的仿制品,重现文物神采。”刘嘉丽向观众讲解。“通高超过2米的文物经历了3000多年的磨砺,本体脆弱。通过AI技术、3D打印以1∶1的文物模型展出,既满足文物安全稳定展出的需求,又可一睹文物的奇特与精美。”

“世纪逐梦”展区的“方舱考古”,借助最新裸眼立体新媒体技术,将考古方舱还原到展厅里,游客可以沉浸式体验三星堆祭祀坑考古发掘场景。“第一次看到这些古代文物的发掘过程中,感受到了考古工作的专业与艰辛。”在此参观的成都市盐道街小学一年级学生盛映焘说。

据了解,为满足游客节假日文化需求,三星堆博物馆将于龙年正月初一(2月10日)至正月初七(2月16日)期间提供延时开放服务。届时还将举行“三星堆新年大典”活动。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