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

□ 科普时报记者 翟玉梅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4-03-02 18:18

人工智能大模型、衰老、生物钟……这些热词频频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其实它们正是过去一年我国科学研究重点关注的领域。

2月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京发布了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此次活动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和科学传播与成果转化中心承办。

根据专家评审票数排名,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分别为: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精准天气预报带来新突破、揭示人类基因组暗物质驱动衰老的机制、发现大脑“有形”生物钟的存在及其节律调控机制、农作物耐盐碱机制解析及应用、新方法实现单碱基到超大片段DNA精准操纵、揭示人类细胞DNA复制起始新机制、“拉索”发现史上最亮伽马暴的极窄喷流和十万亿电子伏特光子、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揭示光感受调节血糖代谢机制、发现锂硫电池界面电荷存储聚集反应新机制。

发布会上,主办方邀请10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分别对“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进行了解读。

天气预报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预报精准和时效同样重要。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田奇团队构建的盘古气象大模型,仅需不到10秒即可完成全球7天高分辨率数值天气预报,预报精度超过了全球最先进的欧洲气象中心的集成预报系统。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科学有效地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和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团队,解析了古病毒ERV是如何复活驱动并开启衰老的“潘多拉魔盒”,为有效防治衰老相关疾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新思路。

生物钟只能被感知,无法被看见。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医学中心李慧艳研究团队经过长期研究,首次发现在细胞表面“天线”样的初级纤毛,如同生物钟的指针一样在调节着身体节律。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以政介绍,全球大约1/3的人存在节律紊乱问题,这一研究进展为调节节律紊乱药物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谢旗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对耐盐碱差异大的高粱资源全基因组大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发现一个主效耐碱相关基因AT1。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维才补充道,在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中AT1调控机制也是类似的,这为主要作物的耐盐碱分子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联合其他团队,合作开发了新型碱基编辑器,实现植物大片段DNA精准操纵。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晓风认为,这是底层技术专利的突破,有望进一步拓宽基因组编辑的育种应用,助力作物种质创新。

在揭示人类生长发育机制难题上,香港大学翟元梁等团队为我们展示了人类细胞DNA复制起始过程和机制。北京大学教授高宁表示,癌症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必须进行DNA复制,这一原创成果对于癌症的精准治疗极具意义。

我国深空探测领域近年来持续突破,成果也多次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此次,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曹臻领导的国际合作组,利用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在国际上首次完整记录了伽马射线暴万亿电子伏特以上高能光子爆发的全过程。

在量子计算领域,南方科技大学俞大鹏多团队合作,以玻色编码量子纠错方案解决了量子纠缠过程中出现的大量技术问题,被专家认为是通往容错量子计算道路上的一项重要成果。

光不仅提供给我们视觉图像感知,还调节着作息、睡眠、情绪等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光是否以及如何调节机体的血糖代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薛天研究团队发现了全新的神经通路,解答了这一长久以来的疑问。

在化学能源领域,厦门大学廖洪钢等利用开发的高分辨电化学原位透射电镜技术,揭示了电化学界面反应存在第三种“电荷存储聚集反应”机制,也为下一代锂硫电池设计提供了指导。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