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的赫克牛

□ 马之恒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4-03-08 08:21

开栏的话 从古巴比伦王族的展厅和亚历山大大帝的苑囿,到几个世纪前欧洲贵族们的“珍奇屋”“物理室”,再到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博物馆,无数藏品记录了人类文明一路走来的历程。即日起,本报开设《科学海淘派》专栏,为您介绍海外科学教育机构的收藏所承载的故事,敬请关注。

============================================================

在德国慕尼黑的海拉布伦动物园里,生活着一小群原本已经灭绝,却又在将近100年前被设法“复活”的牛。这些被称为“赫克牛”的动物,有着健硕的身材和形状独特的牛角,也见证着德国历史上一段特殊的岁月。

寻回家牛的祖先

家牛的祖先是性情暴躁的原牛。它们曾经在欧洲的森林中游荡,并且不时在史书里露面。古罗马独裁者凯撒曾经提笔记录下原牛的凶悍。大约8个世纪之后,缔造欧洲文明的查理大帝试图用剑猎杀原牛来彰显武勇,却被牛角插入靴筒脱去了靴子,不得不狼狈逃走。但随着人类将越来越多的森林开垦成农田,原牛也迅速走向衰落,直到1627年在波兰灭绝。

20世纪20年代,德国动物学家卢茨·赫克和海因茨·赫克兄弟发现,原牛灭绝还不到3个世纪,欧洲人就快要忘了它的模样。他们认为,家牛身上一定还保留着原牛的特质,只是被长年累月的驯化掩藏起来。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家牛品种,再进行有意的选育,就可以让这些特质重新萌发,使原牛得以“复活”。而兄弟两人恰好分别是柏林和慕尼黑动物园的园长,有现成的实验场地。

在慕尼黑的弟弟海因茨首先行动,将培育的重点放在“形似”,以便向人们介绍“灭绝”的含义。在那个基因工程尚未出现的时代,育种意味着大量的试错,需要付出格外艰苦的努力。几年之后,卢茨也在柏林组建了团队,培育的重点是“神似”,也就是牛角的形状,以及凶猛好斗的性格。

两兄弟的不同人生路

1932年,赫克兄弟的工作都已经小有成果。海因茨还发现,他培育的牛因为混合了多个品种的血统,竟然天生不会感染口蹄疫。几个月之后,纳粹党在德国上台。海因茨希望“原牛”优秀的特质可以造福整个欧洲,但想要扩大培育的规模,离不开官方的支持。然而,他刚刚申请教授的职位以便获得资助,就被秘密警察抓进了慕尼黑附近的达豪集中营,因为他的妻子是犹太人,所以他也上了“黑名单”。

集中营里将近4年的时光,彻底打消了海因茨寻求官方支持的念头。获释之后,他就在集中营附近找到一块场地,按照自己的想法继续实验。经历了残酷的生活,亲眼目睹德国社会急速转向战争轨道的狂热,他更加坚信自己的“作品”是属于整个欧洲的财富。当和平最终到来的时候,它们不仅能让参观动物园的游客了解生态系统的演替,也可以为农场提供改良畜群的素材。

与此同时,酷爱狩猎的纳粹党高官赫尔曼·戈林注意到了卢茨的工作。戈林很想体验史诗《尼伯龙根之歌》里,古代日耳曼武士狩猎原牛的感觉。卢茨当即投其所好,宣称自己能让原牛复活。依靠戈林提供的巨额资金,卢茨培育出越来越凶暴的牛,并且将它们投放到几个猎场里,来取悦戈林和其他的权贵。他享受着由此收获的名利,几乎忘了弟弟正在遭受牢狱之灾。

默默无闻的幸存者

什么样的开始,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当时间进入1945年,苏联红军横扫东欧势不可挡,德国战败已成定局。绝望的戈林下令杀死了所有卢茨品系的“原牛”,以免它们成为苏联红军的战利品。

海因茨品系的“原牛”,却在慕尼黑动物园里默默无闻地活了下来。或许是同情海因茨的遭遇,慕尼黑的市民们放过了这些动物,而且用新的名字“赫克牛”,来翻过历史带给它们的灰暗一页。

战后的世界很快迎来了生命科学的飞跃。随着科学界对基因和遗传机制的研究越发深入,人们发现赫克牛其实和真正的原牛关系不大,它们拥有的原牛血统,甚至还比不上西班牙的斗牛。尽管如此,一些生物学家仍然猜想,这些并非自然演化而来的动物,有可能在野外表现出独特的行为。1983年,32头赫克牛被送到荷兰的一处野生动物保护区,重新出现在几百年前原牛曾经走过的地方,以供生物学家进行观察,甚至推想原牛可能的生活方式。这些因为百年前的一个想法而诞生的动物身上,或许仍然蕴藏着有待探索的奥秘。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