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火星”志愿服务提升科普传播力

□ 周 谦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4-03-08 08:22

科普经验一线谈

在第61个“学雷锋纪念日”来临之际,3月1日,北京科技科普志愿服务周启动。北京天文馆“大火星”志愿服务队获评2023年度北京市最佳科技科普志愿服务组织。团队依托天文馆科普资源,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开放合作的协同工作体系,广泛开展以科技志愿服务为主要手段的基层科普活动,推动科普工作可持续开展,服务社会公众需要、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以及党和政府科学决策,为首都“科技馆之城”建设和新时代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调研发掘公众需求

在科普志愿服务过程中,团队发挥志愿者扎根一线、分布广泛、触达直接、方式灵活的特点,通过走访调研发掘公众需求,为设计科普活动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撑,帮助“大火星”志愿服务队改进工作,促进科普志愿服务提质增效。

团队参考科技场馆的成熟量表,并借鉴北京天文馆公共服务的有益经验,以到馆游客为调查对象,从基本信息、服务类型、需求描述、参与意愿等方面展开调查,运用结构化访谈对调查问卷形成有效补充,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调研较为完整地梳理出“大火星”科普志愿服务的供给需求与发展方向。由此,“大火星”科普志愿服务呈现出参与主体多元化、受众对象细分化、传播内容多样化、传播渠道广泛化、传播手段现代化五方面特征,涵盖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传播内容,资源、人才和基地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也为其他同类型场馆、科普机构、社会组织参与科技科普志愿服务提供了借鉴参考。

打造特色品牌活动

近年来,“大火星”志愿服务队累计招募科普志愿者4183人,联合16所大中院校开展共建合作,志愿服务超6.5万小时,科普惠及630万人次,打造多个品牌活动。“星语心愿”志愿讲解员在展厅内带领游客探索日月星辰的变化;科普剧团队寓教于乐,用幕后创作、排练的全情投入,换来台前的华丽绽放和掌声欢呼;沉浸式体验活动倡导“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青少年在NPC(非玩家控制角色)指引下深度观展、边玩边学;引导“天文小主播”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成才目标;《志愿者说》《志愿环游记》系列科普微视频将线上线下志愿服务有机结合;科普进校园助力教育“双减”,实现博物馆与学校资源共享、平台共建、特色共创。

在科普志愿服务过程中,“大火星”志愿服务队引入项目化“全面质量管理”,以研究、执行、检查、提升科普服务质量为目标,提升游客满意度。“大火星”也已成为新时代科普传播、志愿服务、文明实践工作中的一张科普金名片。

今年,北京天文馆“大火星”志愿服务队将持续推进科普服务质量螺旋式迭代提升,“敢为、善为、有为”推广科普传播工作,在“志愿服务+科学传播”的创新实践路径上取得新成效。

(作者系北京天文馆公共服务部副主任、天文馆“大火星”志愿服务队负责人)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