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刘晓和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图书馆馆长约翰·莫弗特合著的《李约瑟镜头下的战时中国科学》,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地还原了李约瑟的中国之行,反映了当时中国科技的概貌、中国科学家的精神、李约瑟的科学文化观及当时的科技外交等。
依赖莫弗特对李约瑟相关资料的了然于胸和刘晓的近现代科技史学术功底,全书以李约瑟日记为线索,将李约瑟在中国的行踪,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规划,巧妙地构建了全书的框架。在对900多张照片所涉地点、机构、人物、事件等精细辨识的基础上,刘晓进一步按图索骥,对照片所涉对象进行广泛深入地解读。因其往往存在历史追溯,本书故已远远超出战时3年的中国科学的范围。
李约瑟的镜头下,闪耀着中华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初到昆明,中央机器厂的导师制培训练习生、大学生与普通工人并肩工作的场景,深深撼动了李约瑟固有的中国知识分子脱离体力劳动的刻板印象。华纱厂高效得力的工程师团队,唐山工程学院所具有的非同寻常的管理和凝聚力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而撑船的妇女和儿童,稚气未脱的仪器厂工人,西北深秋寒风中光脚搓毛线的放牛娃,又无不揭示着这个民族正在遭遇的苦难和拥有的坚忍意志。
李约瑟的镜头和笔端,也传递着科学家、教育工作者和工程师们因陋就简的创造力和爱国精神。地质调查所李善邦的霓式地震仪,仅由一些金属边角废料和当时西部能找到的其他材料制成,3年记录了109次地震;钱临照等从美孚油桶上剪下一片马口铁皮圆盘,用榔头敲打成薄片,然后放在脚踏机械上令其飞速旋转,切割出水晶;西北防疫处制药厂利用两条断裂的卡车弹簧制作成套手术器械……所有这些,无不显示中国各类科技工作者无尽的创造力。
李约瑟的中国之行带着科学外交的使命,在获得中国战时科学技术情报的同时,也给当时的中国科学界带来巨大帮助,给当时的社会吹来一缕新风。他不仅将自己的科学技术考察以专文形式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让世界了解中国科技的状况,而且通过中英科学合作馆,帮助中国科研机构获取化学药品、仪器、科学文献,也帮助中国科学家输出研究成果,使他们的著作、论文在西方被收藏或发表。
在访问期间及之后,李约瑟都助力中国科学家与西方学术界的交流,若干人在他的推荐下到英美等国继续深造。李约瑟还提供有关中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的见解。他甚至还将自己在中国3年考察的心得,总结形成一篇六七十页的长篇报告,对中国科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提出建议,并秘密寄给国共双方政学两界的若干重要人物。
3年中国之行,也成为李约瑟本人学术道路和学术思想的重要转折点,他对中国科技史的研究框架逐渐明晰,也越来越热爱。他竭力收集中国科技史资料,购买中国数学史、天文学史、道教史、炼丹术史等一大批科技史资料,并用《大英百科全书》交换了一套《道藏》(道教经籍总集);在各地的行程中,反复拍摄传统的灌溉水车、土法冶铁的照片,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接受中国学者 “无可比拟的指导”。
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使他对中国的科学与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1946年回到欧洲后,李约瑟在联合国的第一场报告便是《中国对科学与技术的贡献》。沟通东方与西方、中国和欧洲,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成为他之后的主要课题。
翻阅这本近900页的厚书,感触良多,无法尽言。总之,《李约瑟镜头下的战时中国科学》堪称是对民国科技史的浓缩之作,可为一本工具书,亦可为专业研究者提供若干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线索,甚值收藏和玩味。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