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科学家潜质在青少年时期被扼杀

□ 郑永春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4-05-30 22:22

科海观潮

有一次,我在云南昆明的一所小学作科普报告,发现一个男孩特别活跃,每当我提出问题,他都把手举得很高,报告会后还追着我问个不停。但他没有坐在台下的座位上,而是被安排“守”在门口旁听。老师后来告诉我,这是一个问题学生,经常攻击其他学生。在广东东莞,两个一年级的小男孩被请上台与我互动。他们在台上一问一答,A同学有无穷的问题,对什么都好奇,想知道为什么。B同学则总是回答“我知道”,只需要适当引导就可以了。散场后,A同学没走,等着找我签名,他说自己非常喜欢天文,并意外说出自己因为心理问题去看过医生,曾经有自残行为,但现在好多了。

在中小学进行科普报告的互动环节,每次都有一些学生让我印象深刻。这些学生的家庭条件一般,也没有任何人从事科技工作,但他们对黑洞、外星人、宇宙起源等充满了好奇。他们的知识往往是自己从各种途径主动学习得到的。在我眼中,他们有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具有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特质。

联想到我之前一直关注的马斯克和乔布斯这两位极具创新精神的代表人物。马斯克在单亲家庭成长,小时候经常打架斗殴。后来创办SpaceX,基本没有航天经历,多次濒临破产,但他从不服输,最终带领团队实现了火箭的重复使用。乔布斯生下来之后就被父母遗弃,他性格怪异,甚至几个月只吃胡萝卜,把皮肤吃成金黄色。他不喜欢穿袜子,常常把双脚伸到桌子上。但他对人性的洞察和对产品质量的极致追求,造就了用户对苹果系列产品的美好体验。

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应该从娃娃抓起。但现实中,上述具备科学家潜质的“特别”学生往往整体成绩一般,性格比较孤僻甚至偏执。他们只对某些学科感兴趣,不是老师眼中的优等生。很多老师告诉我,这些学生往往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另类”,他们很难在现有的考试评价体系中脱颖而出。

在福建福州的一所学校,校长带领20名同学和我一起午餐,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交流,校长当场决定成立少年科学院,同学们根据现场表现,推举出了“鄙视一切”但很有才的院长和副院长。几个月之后,校长告诉我,他们把全校的科技创新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自己也得到了快速成长。

这种肉眼可见的教育效果,让我意识到,创新的首要前提是独特的思维方式,必然伴随着不同的人格特质。与其他学生不一样,不仅不是坏事,恰恰可能是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特质。为了识别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小学不仅要倡导创新文化,更要营造包容氛围,给“不一样”的学生搭建施展才能的舞台。通过科技社团、校外导师、参加比赛等方式,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选拔时,要有专门通道为这些单项技能突出的学生提供机会和途径。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