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一顾兮,回眸一盼

□ 尹传红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4-06-14 08:53

在过了一段短暂的定居生活后,我们又在恢复古代的游牧生活方式。我们遥远的后代安全地布列在太阳系或更远的许多世界上……他们将抬头凝视,在他们的天空中竭力寻找那个蓝色的光点……他们会感到惊奇,这个储藏我们全部潜力的地方曾经是何等容易受到伤害,我们的婴儿时代是多么危险……我们要跨越多少条河流,才能找到我们要走的道路。

上面这段散文诗般的话语,出自一部业已问世30周年的科普经典《暗淡蓝点:探寻人类的太空家园》。适逢一个特别的年份,此书中译本新近推出了“卡尔·萨根诞辰90周年纪念版”。它跟作者早前撰著的《宇宙》《布鲁卡的脑——对科学传奇的反思》《魔鬼出没的世界——科学,照亮黑暗的蜡烛》等诸多名篇一样,都是以精湛的文笔、多维的视角、深刻的哲思、恢宏的背景和厚重的历史感见长,在出版后均广受关注和好评,持续畅销多年。

卡尔·萨根(Carl Sagan,1934年—1996年)是享誉全球的美国天文学家和科普大师。他将讲解科学喻为他为之眷恋终生的爱情故事。美国科普巨匠艾萨克·阿西莫夫曾经夸赞他“具有米达斯点物成金的魔力,任何题材一经他手就会金光闪闪”。更有媒体称誉他“有三只眼睛”:一只眼睛探索星空,一只眼睛探索历史,第三只眼睛,也就是他的思维,探索现实社会。

确实,萨根的眼光是独特的,而且总是看得很深、很远。

一个广为人知的事实是:1972年12月7日,执行“阿波罗计划”的美国宇航员采纳萨根的建议,在“阿波罗17号”飞往与飞离月球的旅途中都拍摄了我们的家园——地球的照片。地球上的居民超越人类的视线和空间,破天荒地从“天上”(距离地球大约2.9万公里)看到了他们身处的世界、一幅神奇而壮美的地球“画像”——“蓝色弹珠”(the blue marble)。这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长久的回味。萨根就此评论说:“这些照片有助于唤醒我们对行星的迷糊意识。它们提供了无可争辩的证据,表明我们大家同在一颗脆弱的行星上面。它们提醒我们,什么是重要的,什么不是。”

20世纪末,当“旅行者号”探测器正接近太阳系边缘时,萨根又提出一个创想:不妨让“旅行者号”转一下身,以便最后能够拍上一张太阳系的“全家福”。这件事办成了,并且同样令人震撼——那是在距离地球64亿公里处拍摄的地球照片。萨根夫人安·德鲁扬回忆:萨根“向国家航空航天局恳请:回首一顾兮,回眸一盼——再回过头来,看一眼这颗小小的行星,看一看它如今的模样。它现在不复是从‘阿波罗号’上(从月球处)看上去那样充满整个镜头……而只是一个小小的点……”

由此,“暗淡蓝点”(pale blue dot),这个由萨根别有深意首创的词语,进入了公众视野。现在,许多人都知道,它特指从太空中遥望所见之地球形象。萨根有关环境保护和太空探索的一系列重要观点,在1994年出版的《暗淡蓝点》一书中也都坦露无遗。正如书名所揭示的那样,该书的主题是地球,一颗自己不能发光的蓝色行星,太空中的一个暗淡的蓝点。

萨根反复强调,在浩瀚的宇宙剧场里,地球只是一个极小的舞台。“有人说过,天文学令人感到自卑并能培养个性。除掉我们的小小世界的这个远方图像外,大概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可以揭示人类妄自尊大是何等愚蠢。对我来说,它着重说明我们有责任更友好地相互交往,并且要保护和珍惜这个淡蓝色的光点——这是我们迄今所知的唯一家园。”

在萨根的眼里,根本就没有什么“地区性环保问题”。他风趣地说,由于分子很笨拙,工业毒素、温室气体等也愚昧无知,所以它们都不知道尊重国界,也不顾及国家主权。而行星科学业已促成了一种广阔的、跨学科的观点,事实证明这对发现和试图消除地球上迫在眉睫的环境灾难大有裨益。

萨根实际上也是最早并持续不断地呼吁警惕气候变化的科学家之一。早在探测器对近地行星进行实地考察之前多年,萨根就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如今已被公认的论点,如金星大气的酷热起因于温室效应等。基于对行星气候与环境的研究结果,萨根把公众的注意力带到了对地球极其重要的环境危机(如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空洞)以及其他灾害问题(如核爆炸引发“核冬天”的可能性)上。

萨根撒手人寰已然28载。在他生命最后的岁月里,“暗淡蓝点”上发生的一些事情仍让他牵挂于心。他临终前完成的最后一部著作《魔鬼出没的世界》辟有“科学与希望”一章,其中一些话语,不无忧虑,又意味深长:

无知,特别是对自己本身的无知,有更多的可能性造成不可避免的人类苦难。在这个千年即将结束之际,伪科学和迷信似乎越来越具诱惑力,非理性的海妖的歌声更加悦耳迷人……我担心,长期以来我们的思维习惯会控制我们的一切。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