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6月4日,嫦娥六号自月球背面起飞,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然后怀抱月壤,启程回家。这再次激发了人们对太空探索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心。本报特选介两本与中国探月工程及太空探索有关的书籍,以飨读者。
==============================
2004年,中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从嫦娥一号升空,到嫦娥五号携月壤返回,中国人一步步将“上九天揽月”的神话变为现实。重庆出版社5月出版的《奔月》一书,从一个独特视角讲述了中国探月的故事,是一部可读性极强的中国探月科普文学作品。
嫦娥奔月的传说脍炙人口,住在月宫的嫦娥自己是怎么讲述这个故事的?这是一部嫦娥眼里的中国探月史。它巧妙地以神话人物嫦娥为讲述人,从她的视角回看整个人类的探月史,通过对世界探月、中国探月历程的整理总结,普及了一系列与月球、探月有关的知识,展现了中国探月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嫦娥为我们梳理了世界探月的历史,将美国、苏联登月背后的故事,以及日本、印度、中国等国家对月球的探测活动娓娓道来,并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她的5个“分身”——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自2007年发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以来,中国的探月之路书写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惊鸿之笔。
2007年,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完成月球捕获后,实现中国自主研制的卫星进入月球轨道并获得全月球影像图。嫦娥二号卫星是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首次实现对小行星的飞跃探测。嫦娥三号名字有了新变化,从卫星变为探测器,携带着“玉兔号”月球车,实现了落月梦想。嫦娥四号是三号的备用星,唯一不同的是它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软着陆。这4颗卫星实现了对月球正面和背面的系统探测,而嫦娥五号的重要任务是采样返回,于2020年将1731克月球样品带回地球。
嫦娥还俏皮地向读者介绍了“我的另一只小玉兔”——“玉兔号”月球车,它穿着的黄金甲不同一般,行动能力也不容小觑,更具有神奇的修复能力。《奔月》一书借助神话人物嫦娥的身份,带领读者走近我国探月工程,其中又穿插了很多有关探月工程的科学家故事,使得文本既扎实严谨又生动活泼,专业性和趣味性相得益彰。
《奔月》一书图文并茂,系统简明,具有100余幅彩图,将世界探月、中国探月的大量资料归纳整理,勾勒了中国探月的主要大事,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可以看作是一部简明的中国探月史。
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在序言中写道:“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和探月工程走过几多艰辛,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留下了无数难忘的瞬间。月亮上有什么?我们为什么探月?我们都做了哪些工作?……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未来我们需要做什么?知古鉴今,察往知来,我觉得,这是了解世界乃至中国探月历史和知识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