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庆余年”

□ 李 英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4-06-14 08:54

热播剧《庆余年2》刚刚完结,但和这部电视剧相关的话题还在热议。这部古装剧情节跌宕起伏,颇为精彩。而“庆余年”这三个字,如果追溯其源头,也颇为有趣。

先拿“庆”字来说吧。“庆”的甲骨文由“鹿”和“心”组成。在古代,鹿皮是珍贵的礼品,古人常送鹿皮表达心意,向他人恭喜道贺。后来,经过复杂的形变,“鹿”和“心”融合为一体,演变成繁体楷书的“慶”字。汉字简化时,把里面复杂的笔画简写成“大”,就演变成了“庆”字。于是,现在的“庆”字已经看不出来“鹿”的痕迹了。

“庆”的本义是祝贺,比如“庆祝”“普天同庆”。它可以引申为值得祝贺的事情或纪念日,比如“校庆”“国庆”。“庆”由祝贺又引申为吉祥、幸福。古语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意思是积德行善的人家必然有多余的吉祥能够遗留给子孙,而恶事做尽的人家也必然会有多余的祸殃遗留给子孙。五代时期,后蜀皇帝孟昶(chǎnɡ)写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里的“余庆”指的就是上一代人为后辈子孙留下的福泽。

《红楼梦》里有一支曲子叫《留余庆》:“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这支曲子是以巧姐的视角写的。巧姐的母亲王熙凤曾经资助过刘姥姥。在贾府破败之后,巧姐遭难,多亏刘姥姥营救。所以曲子劝人们济困救难,为子孙留下“余庆”。

在《庆余年》里,主人公范闲的“爽文”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母亲叶轻眉的人格魅力。母亲为范闲留下了“余庆”,所以范建、陈萍萍、五竹等人对他特别好。

再来说说“余”。这个字其实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余”,另一个是“餘”。

“余”是个象形字,甲骨文像是一座简易的茅草屋子,中间是一根房柱,支撑着上面的圆形尖顶。本义就是茅屋。金文有的和甲骨文类似,有的则在甲骨文基础上增加了两点,又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余”字。后来借用为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这在文言文中较常见,比如屈原的《离骚》里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楷书中,“餘”则是个象形字,形旁为“食”,表示和食物有关;声旁为“余”,代表读音。这个字的本义是食物充足。充足就有多出来的,“余”由此引申为剩下、多出来,比如“多余”“剩余”。“余”作为名词,指多出来的部分,比如“其余”“年年有余”。作为形容词,指剩下的、残留的,比如“余钱”“余地”“不遗余力”。“余庆”里面的“余”就是这个意思。

继续说“年”这个字。“年”的甲骨文上面是“禾”,下面是“人”,表示禾谷成熟,农夫将成熟的庄稼背回家。篆文中,下面的人写成了“千”,形成了“年”的异体字——“秊”。后来,又逐步演变成了现在的“年”字。

“年”的本义是谷物成熟。搬回家,就有收成了,即“年成”。如果丰收了,就说明年成不错。在古代,谷物的年成好坏直接决定着人们来年的生存状态。北京天坛公园里的“祈年殿”,就是祈祷五谷丰登、有个好年成的场所。

由于古代生产力低下,谷物一岁才成熟一次,所以古人把谷物成熟一次的时间叫“一年”。“年”成为时间单位。每过一年,人就增长了一岁,“年”由此引申为岁数,比如“年纪”“年龄”“忘年交”。还引申为每年的、一年一次的,比如“年薪”“年会”。又引申为时期、时代,比如“清朝末年”。

《庆余年》的片尾曲就叫《余年》,其中写道:“看落花无言,流离中年复一年,细数着余年”“听晓月亦无眠,留一瓣温柔的心,看顾着余年”。“余年”可以理解为一生中剩下的岁月。

《庆余年》的原著作者猫腻是湖北宜昌人,妻子是黑龙江大庆人。在创作《庆余年》期间,猫腻跟着妻子搬到大庆,打算在大庆度过余年,为“庆余年”添加了一个浪漫的注脚。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专业委员会委员、文学博士)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