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文化沃土,培育卓越工程师

□ 颜 燕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4-06-28 10:24

今年初,我国首次召开“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2月起,《科普时报》推出“国家工程师带你看大国工程”系列报道,向公众科普国家重大工程的创新之处,给笔者以深刻启迪。

工程师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发展的重任。但目前我国高层次工程人才依然短缺,世界顶级大师和科技领军人才尤为欠缺。为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必须构建并大力弘扬工程师文化,为培育和滋养卓越工程师厚植沃土。

工程师文化是一种与工程师创新实践相关的、有利于工程师自主创新的文化形态。它既包含工程师对待工程的态度,也包含社会对工程师的态度,是内在文化和外在文化的结合体。激发创新活力、鼓励创新精神是工程师文化的核心,而相应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的社会氛围是创新工程得以广泛开展和持续进行的保证。

内在文化体现为工程师精神,它与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共同构成我国科技工作者精神体系。创新是工程师精神的核心,工程创新直接将科学发展与产业发展联系起来,更强调应用创造性发现,运用理性思维,借助工程工具,通过集聚合力创造出造福国计民生的新工程项目、设备、产品等。工程创新更具颠覆性、系统性、协同性、实践性和实用性。因此,内在文化即工程师精神体现为创新、严谨、协同、理性、务实,当然也包括爱国、奉献。

外在文化反映着社会对工程师的态度,体现为社会的制度设计和价值取向,包括制度和环境两个方面。制度文化是指有助于工程师创新行为的体制、机制、法规、政策等,如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教育体制、人才评价机制等。环境文化是指有助于工程师自主创新的各种社会环境、氛围,如社会文化的包容、企业文化的支持、市场环境的优化等。

鉴于工程师文化的重要性,笔者建议,应该“刚柔并济”培育工程师文化。

首先,要树立鼓励创新的教育理念,打造中国特色的工程师培养模式。我国应着力实施“工程+教育”模式,“从娃娃抓起”培养儿童和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人格。实施“工程+文化教育”,充分汲取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注重文化育人;实施“工程+数字教育”,顺应人工智能发展潮流,做好数字化工程教育转型的准备;实施“工程+管理教育”,为培养具有卓越组织管理能力的领袖型工程师奠定基础。因此,我国应全方位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工程思维、人文素养、数字素养和管理能力的工程师,提高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队伍的数量与质量供给。

其次,要构建完善的体制机制。我国应搭建工程师成长成才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形成崇尚创新、引领创新、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如北京市致力于建设工程师职业生涯全周期服务机制与工作体系,通过构建符合工程师职业发展规律的产学研用协同培养体系,推动科创实践,加强表彰宣传,创新评价机制等,促进工程师文化建设。

最后,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鼓励企业将工程师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引领企业发展。重视舆论引导,提升社会对工程师职业的认同感,增强工程师职业的吸引力。加强对工程师的表彰奖励,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励工程师形成集体荣誉感和群体使命感,为推进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编审)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