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海观潮
随着智能出版时代到来,图书出版从选题策划、内容打磨到营销推广等各个环节,都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满足图书市场知识服务新需求,弥合编辑角色认知偏差,是每一位图书行业从业者需要思考的命题。
与纸质出版时代不同,智能出版时代具有更为丰富的业态,呈现出内容多样化、流程智能化、阅读体验个性化、交互性增强等显著特点。在这些新变化下,出版编辑首先需要思考的就是自身的角色转变。
增强创新能力,培养跨界思维
在传统出版时代,编辑被定义为内容的整合加工者,为内容的创造者“做嫁衣”。而面对智能出版时代,图书编辑要重新找准在行业中的自身定位,努力争当内容的筛选者、整合者和创新者。
如何筛选、整合更加迎合大众阅读口味的内容,成为编辑在智能出版时代下思考自身角色转变的第一关。
首先,增强信息敏感度,是编辑在繁杂的信息池去芜存菁的关键。图书编辑应该强化自身的信息捕捉能力,关注社会热点,策划和生产适应时代主题的作品。
其次,提高信息整合能力,是图书编辑搭建内容框架的核心。与纸质出版时代赋予编辑的整合能力有所不同,在智能出版时代,图书编辑的整合能力实际上是一种创新能力,需要自身具备跨界思维、批判思维并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图书编辑有较好的专业素养,并且能多领域、多视角地获取知识、拓宽视野。
除此之外,出版编辑还需要时刻关注行业动态和最新技术趋势,以便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融入整合和创新过程中。
掌握数字化工具,提供定制化服务
在智能出版时代,图书编辑除了要认识到需全面培养自身的信息整合能力外,还要意识到技术变革给出版行业带来的效率提升,成为新技术的先驱者和推广者。
值得强调的是,阅读是属于每一位读者独一无二的文化体验,是与世界连接并产生共鸣的一场仪式。因此,图书编辑在出版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要首先考虑到优化读者体验,增强出版与阅读市场的交互性。这一交互性需要技术来提供支撑。
除了我们常见的多媒体,能够帮助读者全方位、多感官地进行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内容外,当下图书市场还涌现出众多互动式体验和定制化服务,让读者能够切身参与到内容的研发,实现推广价值最大化。
面对上述变化,图书编辑亟须积极学习和掌握数字化工具,甚至应该全方位地运用数字化媒体运营技能,以扩大内容的传播范围,实现“破圈”。但最重要的还是关注读者需求的变化,通过对图书市场的实时分析,关注市场数据变化,有意识地进行读者画像“速写”和跟踪,以便更精准地提供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定制内容。
只有抱着积极的心态,迎接产业变革,不惧怕新挑战,勇于尝试运用新技术,我们才有机会提高整个行业的生产效率,迎接未来更为严格的大众阅读市场的检验。
(作者系中信出版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