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27年前的“未来之书”

□ 吴莹莹 竺文治 蒋梦恬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4-07-12 08:26

编创手记

编者按 7月12日是美国著名科幻作家、评论家詹姆斯·冈恩诞辰101周年。入选了2023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冈恩巨著“科幻之路”系列中译本,由译林出版社全新推出。这部世界科幻文学史的集大成之作,首次呈现出系统、公正、生动的科幻文学史,堪称了解世界科幻的重要指南。本报特约请该书出版者、版权引进方和翻译方介绍相关情况,为读者朋友提供参考。

==============================

对于中国科幻而言,1997年是特殊的一年。

那一年的7月28日,第二届国际科幻大会在北京举办,这是一次科幻迷期盼已久的盛会,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科幻热潮。

美国科幻研究泰斗詹姆斯·冈恩应邀出席了这次盛会,恰逢其时,他的重磅巨著“科幻之路”系列中译本也首次推出。这部世界科幻文学史的集大成之作,系统介绍了科幻小说这一文学重要门类的发展演变,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代表作。它也成为许多中国科幻读者和作家了解世界科幻的重要指南。

诞生 新版“科幻之路”多重打磨

27年后,译林出版社重新出版了“科幻之路”系列这套300多万字的大部头。为了能更好地推进编辑工作,出版社组织了经验丰富的科幻编辑团队,特别邀请了不同语种的编辑参与审读,用心打磨体例和文字,最终迎来了新版“科幻之路”系列的诞生。

1997年的“科幻之路”系列,主编由冈恩和我国著名翻译家郭建中教授共同担任,由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首次出版。200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重新推出该系列。但当时书中选摘的部分作品因联系不到作者等原因无法被收录,这也成了科幻编辑和读者们的一大遗憾。

背负着“重版科幻之路”的使命,译林出版社在接手这个项目后,整理了已有篇目和未获得版权的篇目,通过联系外方、国内出版方以及译者,多方协调,反复沟通,陆陆续续找到了那些未被收录的文章。

同时,我们组织了在国内科幻领域深耕多年、有丰富翻译经验的专业译者团队进行翻译,不仅对之前版本的翻译错误进行了更正,还在故事设定的基础上对用词不断推敲。

第二卷阿西莫夫作品《日暮》中,在故事发生地——行星上,每次日食的发生都伴随着文明的覆灭,因此译者略作改动,让主人公在谈及此事时,只用普通的语言来描述,例如用“遮挡”代替了原文中专门用于描述这种自然现象的术语“日食”。

玩梗 给“偷”来的作品名字添趣

冈恩是名副其实的“玩梗高手”。他在导读中常常把科幻作家作品的名字“偷”来,用在自己的标题上。比如在介绍海因莱因时,标题《卖出科幻的人》其实化用了其作品《出卖月亮的人》;在介绍冯内古特时,标题《主流的诱惑》其实是对其作品《泰坦星的海妖》的影射(“诱惑”和“海妖”在英文中都是siren一词)。为了能让冈恩的玩梗被读者理解,新版的“科幻之路”系列补充了大量的注释。

除了给冈恩“偷”来的标题做注,我们还给科幻作家各种有趣的表达做注。例如,海因莱因《安魂曲》中主人公将宇宙飞船命名为“疯人号”。这个“疯人号”(Lunatic)对应的单词(luna)在拉丁语里是“月亮”的意思,因为古人相信月亮的盈亏会引发暂时的精神错乱,此处作为船名,有一语双关之妙。再如,著名科幻作家西奥多·斯特金曾创作过一本名为《鱼子酱》的小说集,读者很难理解到书名的幽默含义——鱼子酱多由鲟鱼卵制成,而作家斯特金的英文名“Sturgeon”正有“鲟鱼”的意思。

惊叹 4280页铺就“科幻之路”

踏上“科幻之路”的那些日子,作为编辑,至今印象深刻。

如果说冈恩是“科幻之路”系列的工程师,那么编辑就是“科幻之路”系列的工匠。带着工匠般对细节的追求与书稿朝夕相伴,曾为体例统一而困惑,曾为数字用法而苦恼,不过最重要的是,作为编辑,能感受到科幻带来的愉悦和思考,还有那来自于1997年的使命召唤。

有一部电影几乎所有编辑同行都看过,那就是讲述辞典编纂艰辛故事的《编舟记》。编辑“科幻之路”系列时,电影里大家齐心合力编撰辞典《大渡海》的一幕幕画面仿佛就在眼前。有影评人评论说,编辑是一个善于从枯燥劳作中发掘成就感的职业。当看到这套书编完的总页数“4280”时,编辑有一种振臂高呼的惊叹和满足感:这是属于我们的“科幻之路”系列,而从今以后,它将属于千万读者。

(作者均系译林出版社编辑)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