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通信技术在不断迭代和更新,但人们对网络信号的焦虑,似乎从未停止过。
近日,我国的千帆星座(G60星座)首批18颗商业组网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正式拉开了中国版“星链”计划的序幕。这是我国在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也让公众享受到更加高速、稳定、可靠的卫星互联网服务成为可能。
为什么要建卫星互联网?
卫星互联网,指通过发射一定数量的卫星,形成规模组网辐射全球,完成向地面和空中终端提供宽带互联网接入等通信服务,成为国际化信息传输通道的承载体。
当前,5G技术已经普及落地,传统通信技术已经创造了一个高速的移动互联网络,为什么还要发展卫星互联网呢?
信息通信专家陈志刚说,当前全球仍存在大量互联网覆盖的盲区,超过30亿人还无法享受到便捷的互联网服务。“搭建卫星互联网,是为了弥补传统互联网的不足,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广泛、更便捷的通信服务。”
在偏远山区、海洋、沙漠等地区,传统地面网络设施难以部署,卫星互联网能够突破地理限制,为这些地区提供网络服务,缩小数字鸿沟;传统互联网在面对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时,地面通信设施容易遭到破坏,导致通信中断,卫星互联网则具有更强的抗灾能力和应急通信保障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物联网、智能交通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对全球无缝覆盖的网络连接需求日益增长,而卫星互联网能够为这些应用提供更广泛、更稳定的网络连接支持。”陈志刚说。
在搭建卫星互联网方面,“钢铁侠”马斯克旗下的SpaceX公司进展最为神速。截至2024年6月12日,SpaceX已累计发射175批共6611颗“星链”卫星入轨,一个全球覆盖、高容量、低延迟的天基通信网络已经成型。
人类“永不失联”将成真?
不论是千帆星座还是星链,为什么都选择低轨卫星?
低轨卫星,通常指在距离地球表面约160公里到2000公里之间轨道上运行的卫星。这些卫星因其较低的轨道高度,具有传输时延小、链路损耗低等特点,非常适合发展卫星互联网业务。更重要的是,低轨卫星组网所需卫星数量也相对较少,建设成本和周期相对较短,能更快地实现全球的卫星信号覆盖。
当然,这种组网方式并非毫无弊端。据央视新闻报道,低轨卫星绕地球运行速度快,为了保持连续通信,需要更多数量的卫星来实现全球覆盖,这极大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和管理难度。此外,卫星的寿命相对较短,需要频繁发射新卫星进行补充和替换,所以运营成本并不低。
但在日益增长的需求之下,低轨卫星已然呈现出良好的商业应用前景。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介绍,低轨卫星能广泛应用于遥感、导航、宽带通信等诸多领域。“在智能农业领域,低轨卫星可以实现对广袤农田的远程监测和控制,实时获取土壤湿度、作物生长状况等数据,为精准农业提供支持;低轨卫星通信还能够提升航空和航海领域的互联网连接质量,能让乘客在飞行途中流畅地观看高清视频、进行视频通话,也能让船员更及时获取气象和航运信息。”
当然,行业应用之外,公众才是低轨卫星最庞大的刚需用户群。
千帆星座于2023年启动建设,计划到2027年完成近1300颗卫星的发射,实现全球网络覆盖;到2030年底,将实现超过1万颗低轨宽频多媒体卫星组网,为用户提供多业务的卫星网络融合服务,确保每个人“永不失联”。“届时,人们通过手持终端或车载终端,就可以随时随地接入卫星网络,实现高速、稳定的互联网接入,这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袁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