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手绘科学,只为孩子看懂科幻

□ 王元卓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4-10-18 15:07

编创手记

9月15日,3D版《流浪地球2》和纪录片《流浪地球2:再次冒险》正式登陆影院,我作为电影的科学顾问参加了首映礼。IMAX巨幕让我再次感受到《流浪地球2》带来的震撼,也不禁回忆起从2019年《流浪地球》开始创作手绘“科幻电影中的科学”系列图书的5年历程。

2019年大年初三,我和爱人带着两个女儿去影院观看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回到家后,意犹未尽的我和女儿讨论影片的情节时,却发现女儿其实并没有看懂,于是我开始一边给她讲解,一边把结构关系画在纸上,并写下了一些主要信息。这6幅不经意而成的手绘图随后被朋友发到了网上,意外受到了极大关注,不仅上了微博热搜,还先后被国内100余家媒体报道,甚至被外国媒体翻译成英文。我也因此被网友称为“手绘《流浪地球》知识讲解图的硬核科学家奶爸”。

很多朋友发信、留言希望我能够把为女儿手绘科普讲解图的事情继续做下去,帮助更多的孩子启蒙科学知识。于是历时5年,我手绘完成了《科学家奶爸的宇宙手绘》《科学家奶爸的AI手绘》《科学家奶爸的智能体手绘》《科学家奶爸的<流浪地球2>手绘》4本“科幻电影中的科学”系列图书,讲解了《流浪地球》《流浪地球2》《星际穿越》《火星救援》《钢铁侠》《阿凡达》《头号玩家》《瓦力》《超能陆战队》《三体》10部经典科幻影视作品,从观众感兴趣的故事情节链接到相关的科学知识,形成了100个知识点的知识图谱体系。

《科学家奶爸的宇宙手绘》曾入选科技部“2020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名单。在创作这本书的时候,作为我的科学小助手,大女儿月月组织她们班里30多位小朋友组成了我的科学助手团,并通过多次调研和问卷,由孩子们选出了每部电影中他们最关心的10个问题。在创作《科学奶爸的AI手绘》的时候,还在上一年级的小女儿心心对我每天画画、写书、阅读、查资料的行为很感兴趣,经常陪在我身边一起画。于是,在《科学家奶爸的AI手绘》中有一幅介绍“元宇宙”的四格漫画,便是心心贡献的作品。看到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望和天马行空的思考,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把科普做下去的决心。

做科普这个度如何把握,成了难住我的大问题——太简单会有失专业性,稍微复杂又怕会吓跑读者。最终,我找到了一个定位,那就是:如果读者是小学生,那这套书就是科学家;如果读者是科学家,那这套书就是小学生。开始这项工作以来,我常对自己说一句话:做科普的回报,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

我发现,除孩子外,连成人朋友,甚至是教师群体都对这些科学知识很感兴趣。“科幻电影中的科学”系列在不影响科幻电影自身艺术特性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利用科幻电影生态,实现了在文本、手绘、视频等多种媒介之间科学知识的持续生产、多次传播、动态循环。

5年来,该丛书已累计发行逾10万册,并完成影视转化,还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普图书奖励10余项。其间,我也因此套书获评“2019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