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湖南等地在全力推进外来入侵物种水葫芦的清理工作,守护水清河畅。
在我国南方水域,水葫芦是一种常见的绿色植物,漂浮于水面,紫色的花串艳丽美观。在深绿色的圆圆叶片下,直立着一个鼓鼓的“浮囊”,里面是蓬松的充气结构,就像一个小葫芦或小瓶子——故而得此俗名,正式名则叫凤眼莲。
凭借观赏和饲料价值被广泛推广
凤眼莲的名字来自它花瓣上的漂亮眼状斑。原产地在南美热带地区的凤眼莲,凭借较强的观赏价值,1905年前后就已经出现在了亚洲多地。
作为淡水浮水植物,凤眼莲的结实率不高,主要依靠水平伸展的匍匐茎进行无性繁殖。通常来讲,凤眼莲会被限制在彼此分离的水体中,扩散范围不会太大。但是在我国,凤眼莲有一个关键的扩散事件——20世纪,它曾被作为猪饲料推广。此后,凤眼莲在南方水域中便一发不可收拾,造成了“绿色污染”。
破坏河道生态环境,堪称“水体癌变”
凤眼莲是世界上生长最快的植物之一,既喜欢水流较缓的开阔水域,也喜欢富营养化的水体。凤眼莲的繁殖力极强,它们彼此相连,密集的身影能够在水面上快速形成一层“绿毯子”,不仅会阻塞河道,还会对水质造成严重污染,破坏了河道内的生态环境。
另外,这层“绿毯子”还会挤压本土水生植物的生存,阻断陆地动物接触水源,甚至消灭或改变动物所依赖的庇护和筑巢的植物。更糟糕的是,它通过阻断空气与水的界面,导致当地沉水植物因阳光被阻挡而死亡,水中的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等也会因缺氧而窒息。当凤眼莲死亡时,腐烂的部分会进一步消耗水中溶氧,并向沉积物中输入有机物质和富集的重金属,危害底栖动物。
凤眼莲还是锥虫病、吸虫病等中间宿主动物生活的适宜场所,对公众健康也会有影响。
鉴于此,凤眼莲在水域中大面积发生时,堪称“水体癌变”。
机械打捞是目前主要控制方法
控制凤眼莲主要有化学、机械和生物三种策略。相对陆地入侵物种,水生入侵物种更难控制,尤其化学制剂往往会因被水体稀释,控制效果不明显。同时,化学制剂还存在污染水体风险,故不建议首选。
目前,凤眼莲的主要控制方法是机械打捞,也可以设置拦截带或拦截网进行隔离。凤眼莲打捞上来可以填埋处理,未过度富集重金属的,也可采用资源化处理方式,如作为沼气原料、肥料或饲料等。
此外,生物防控也是一条思路。如肯尼亚曾释放了大量专食性昆虫水葫芦象甲,具有一定的防控效果,但该物种需要3-6年才能看到明显效果。如南非中止了引入蝗虫取食者的计划,一方面效果存疑,另一方面是可能引起新的物种入侵事件。因此,在筛选生物防控物种时,需要认真评估其防控效果和生态风险。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