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辞旧迎新之际,亦是盘点过往、展望未来之良机。本期《科普时报》“图说天下”版推出专题《从新年贺词里感受中国科技力量》,集中展现了中国人逐梦星辰大海的豪情壮志。正可谓:凝心聚力,奋发图强,未来可期!
因由比照,产生了一些联想。
《大众科学》,一本诞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老牌科普杂志,于其创刊75周年之时,以1947年5月刊封面画的形式,呈现了它在75年里见证的数十项重大科学突破所“变现”的产品。包括早期电话和无线电、莱特兄弟的飞机、雷达、V-2火箭、X射线、疫苗、莱诺铸排机等。当期杂志专题文章中还融入了对未来的准确预言,比如人类登月和无线通信。当然,免不了也有一些(事后看)不甚准确的预言。
这个阶段性的记述,实际上是对奇妙创想的礼赞,也是向科技进步致敬!
往前追溯到1872年,当《大众科学》第一次直面大众时,美国设立了世界上首座国家公园——黄石公园,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正式开门迎客。这一年,美国发明家乔治·威斯汀豪斯获得火车自动空气制动器的专利,其原理至今仍被广泛利用;这一年,英国皇家海军舰艇“挑战者号”扬帆远征,为海洋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一年,一次极强的太阳耀斑爆发,电报发明者萨缪尔·摩尔斯去世……
俱往矣。
今天,有人用技术狂飙、迭代进化来形容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当然也很清楚我们身处一个充满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世界,世事纷繁,因而正确地预测未来殊为不易。关于预测的科学,时下似乎也颇受关注。而近几十年里发展起来的一项探索性工作——“技术预见”(Technology Foresight),融合了未来学、战略规划和政策分析的内容,业已成为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和选择优先科技发展领域或方向的重要支撑平台。
“foresight”指“对未来的研究”,它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但直到半个世纪之后的80年代才逐步流行起来。按照牛津字典的解释,“foresight”是发现未来需求并为这些需求做准备的能力。相应地,“技术预见”可以引申为“发现未来技术需求并且为实现这些需求进行选择和准备”。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技术预见是对科学、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远期未来进行有步骤的探索过程,其目的是选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战略研究领域和通用新技术。
相对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预测或技术预测而言,技术预见更具积极意义,它不局限于“推测”未来,而是“塑造”乃至“创造”未来。在它的视野中,未来存在多种可能性,而且,未来是可以选择的。
未来,从现在开始。
预见技术,创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