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下网,浅水出网,大个头的青鱼、肥嘟嘟的“胖头”、鲤鱼在收紧的渔网中不停翻腾着,溅出阵阵水花,呈现出“万鱼跃龙门”的壮观景象。新春将至,年味渐浓!连日来,吉林查干湖、黑龙江镜泊湖、新疆博斯腾湖、江苏白马湖等水域先后举行大规模冬季捕鱼活动,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儿,从这里“游上”人们的餐桌。
作为一种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冬捕通常在每年的12月中旬开始,一直持续到过年前。这种渔猎文化源于史前,盛于辽金。有文献记载,自辽金以来,历代帝王都到查干湖“巡幸”和“渔猎”,在此举行“头鱼宴”。如今,查干湖冬捕这一传统习俗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冬捕是古人应对自然、适应自然的智慧结晶,它是一项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北方入冬后,气温下降,室外的广阔天地忽然变成了“超级大冰箱”,从冰层下捕捞的鱼,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冷冻保鲜。冰下捕鱼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北方地区的湖泊冰面厚,而且冰面还有积雪,在这种环境下捕鱼,可谓“踏雪寻鱼”。与人工凿冰、冰下走网、马拉绞盘的北方冬捕相比,南方因水面少冰,则由“蛙人”在河湖中进行拉网起鱼,多采用货车活水增氧的方式运输。
“无鱼不成年”“年年有余”,古往今来,“鱼”与春节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民间,有“无鱼不成席”之说,尤其是年夜饭,鱼是每家每户必备菜肴。因此,冬季捕鱼已悄然成为大江南北很多地方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