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利用身体让自己更快乐?
美国《时代》周刊新年献策:“如果你的目标是在新的一年里更快乐,就应该专注于身体而不是思想。不妨从现在开始,先坐直一点,然后笑一下——哪怕是假笑。这些细微调整会告诉你的大脑,好事即将发生,这样你就更有可能感到积极乐观。”
咂摸一下,是不是有点儿“心灵鸡汤”的味道?再细品,这段平实的话语中又有着怎样的科学意蕴?
那是科学家对身体与心智之间关系的重新理解和认识。
近年来,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更进一步揭示出身体与感知、行为之间,确实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特别是对“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研究显示,我们用感官触摸、看到或体验到的东西,确实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态度,这种身心联系是双向作用的。简言之,我们的身体并非只是受心灵驱使的工具;身体不仅强烈影响心智,而且会参与塑造心智。
传统认知里的“身心二元论”,被概括为身体与心智对立的“离身观”。延续到现代,这种肉体和精神的分割,常被比作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由是头脑便被视为运行在身体硬件上的软件。咋一看,形象且合理。然而,这在哲学和科学领域一直存有争议。
17世纪之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勒内·笛卡尔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在他看来,心智(或灵魂)与身体截然不同,谁也不影响和决定谁。心智是一种离身空间,其本质是思考。19世纪之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是第一批认识到身体和精神之间联系的研究者,他认为心境和动作之间的联系就是情感涵义所在,身体的行为反映了人们的情绪。更多的现代研究,则找到了能够证明多种情感和相关的身体表现有明确关系的证据。
这样的一些认识外推开来,岂不是可以说:外在表现会影响我们的内在状态,即身体也可以控制精神?抑或从身体到精神,确实存在直接的关联?事实上,关于大脑和身体在情感与认知方面相互作用的观点,已越来越广泛地被接纳。譬如我们知道,抑郁的人通常可以通过面部表情识别出来。由情感引导的决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所做的大部分事情。
再拿“笑”来说事。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已经证实:面部表情同样会影响我们对于压力的反应。用几分钟的时间把手沉浸在冰水中并且微笑,可以减少压力。相对于不微笑,微笑加冰水会让人更快地从痛苦的事件中恢复过来。就算是假装微笑也比什么都不做要强,因为大脑的神经元回路并不总能清楚地分辨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达到某个程度时,大脑会不由自主地把微笑解读成一切安好的标志。“大脑之外改变大脑之内”——美国脑科学专家西恩·贝洛克在描述身体如何影响思维和行为时,用了这样一句话来概括。
更多的实例,其实早已在医学领域涌现。美国精神病学家布拉德福德·菲尔克带领的一个团队,在梳理20世纪90年代发表的大量医学研究时发现,这些研究中出现过的病人20%都有身体上的非精神性疾病。这种所谓的“躯体化障碍”很有可能影响了病人的精神状况。他们当中的抑郁症、神志不清、失忆等各种精神机能障碍,都有可能是由心脏病、肺病、内分泌失调或传染病造成的。
令人惊讶的是,研究样本中超过半数的病人对他们潜在的身体疾病没有任何察觉。这一事实消除了病人由于担心身体状况而产生精神障碍的可能性。美国神经生物学家艾伦·贾萨诺夫就此评述说,这种躯体化障碍非常有可能通过改变血糖、供氧量、激素平衡等其他一系列连接大脑和身体的因素使病人产生精神问题。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平时将其归于大脑的精神功能,实际上是身体和大脑的共同产物。当身体出问题的时候,即使大脑没有受到伤害,我们的精神也有可能受损变差。
走出身心“二元划分”的迷思,让我们更真切地认识到,身体与心智是相互影响的,我们身体的智慧被忽略了。更深入的研究还昭示:运动发育和认知发育大有关联,身体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理体验影响着我们的思考……。了解“具身认知”,从大脑开发,到情绪调整,再到健康管理,都能够让我们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