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板凳龙:舞上世界非遗名录

□ 徐水法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5-02-07 09:53

非遗文化之窗

正月里,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城龙灯出游、旗幡招展、锣鼓喧天,领舞者震天一声“嗨呀——”绵延数百米的龙灯随之腾跃舞动,上百位舞龙者的呼应响彻天空。据悉,正月十四、十五,浦江板凳龙百人团将在北京展演。

千年民俗活动再获殊荣

浦江板凳龙,浦江县唐宋以来正月最盛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2024年12月,浦江板凳龙作为我国“春节”组成部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是它继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再获殊荣。

源于唐,兴于宋、元,盛于明、清的浦江板凳龙,种类多,分布全县240多个村子。浦江也是文化部首批授予的“中国民间艺术(书画)之乡”,因此板凳龙大约得益于其名动中外的书画艺术精髓,取其形而舞其神。一般用竹篾扎成威严的龙首形置于板凳上,整个龙身用木板连接数十上百条板凳而成。板凳上以竹丝为筋骨、糊以极薄的皮纸为灯身(替代龙体),身形则扎成方形、圆形、酒坛、花瓶、宫殿、器物等,再画上花草、树木、鸟兽等图案。

展现板凳龙制作技艺

为迎接进京展演,多位浦江板凳龙制作技艺传承人联手打造了一条特制展演龙,取常见的五指长灯形制。取3年以上生竹,运到浦江县非遗馆现场破竹挂篾,将竹篾或折、或弯、或绕、或绑,构建出龙头形状,展现了传承人的娴熟技艺和丰富经验。特别是龙尾的制作也有其独特的工艺,由3个灯角构成,涂上红色并绘上图案。最后收工之笔邀请全县的书法、美术名家共同绘就,充分展现浦江书画之乡的文化底蕴。

虽然,浦江板凳龙一律以凳板串联而成,但是因龙头及凳板上的灯彩造型不同,叫法也就各异。依据龙头造型,如仰天龙、俯地龙、大虾龙、跷脚龙、开口龙、闭口龙、木龙等。依据凳板上的灯彩造型,有方灯、酒坛灯、龙殿灯、托盘灯、荞麦灯、字灯、花篮灯、长寿灯、人物灯和动物灯等。遗憾的是,浦江板凳龙原本有着诸多惊险生动、震撼人心的固定表演阵式,却大多失传,现存的主要有“麦饼团”“风炉栅”“铁索环”“梅花形”“元宝圈”“盘屋柱”“剪刀箍”“抽台门”“青蛇溜”“田鸡挂”“甩尾巴”……

浦江板凳龙除了扎各式传统花灯,如今又增添了人物灯,如仙佛神灵、古典人物、名将贤相等,其神韵气势,真叫一个精彩。还有字灯,就是在花灯和人物灯位置上,扎起汉字骨架,外面糊上彩纸,看上去如同立体字,字义多为吉祥祝福,如“国正天心顺”“孝义美名扬”“共享盛世年”,整条龙灯游走起来,就像行走的诗词警句,充分展示了制灯艺人的灵秀和才智。

舞出浦江男儿的风采

浦江板凳龙白天舞时,龙灯扎成如真花,连花盆也扎得各具特点,枝茂花艳,非常逼真。夜间舞时,花灯扎得更讲究,必须考虑花灯中的照明设备,过去是插蜡烛,灯不能太大,如今就连白马夏张村的字灯都在两米左右。字面都绘有人物虫鸟、花草树木,字的顶端缀满各式花草,一般需要两个人才能舞起来。

镜头拉回浦江县城表演现场,在龙珠的引导下,龙头紧随其后,身后100多盏桥灯随之舞动,颀长的龙身游走腾跃,“彩龙穿花”“蛟龙戏水”“金蝉脱壳”“金龙盘身”,奔、跳、腾、跃、闪、躲、冲、退、收、放等十八般武艺尽情施展。各种龙舞人间的舞姿,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仿若眼前一条真正的巨龙在广阔的天宇间遨游,整个场面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又如同千军万马在校场竞技,在沙场决战。

舞龙男儿一个个矫健如鹰、迅疾若兔,眼观八方,脚走滑步,或腾跃,或快挪,既独立成章,又和“团队”浑然一体。双手紧握灯棍,时而高举,时而斜执,时而两边挥舞,头部灵活地穿行在灯板下,若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把头夹在两龙中间……其表演无不令观众拍手叫绝,怀疑舞龙者莫不是传说中的武林高手。

(作者系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