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称,一颗名为2024 YR4的小行星,可能在不到7年的时间内与地球相撞。这颗直径约100米的小行星,引发了公众对地球安全的担忧。那么,2024 YR4撞击地球的概率如何计算?人类又该如何应对可能发生的小行星撞击呢?
撞击地球概率如何计算
“2024 YR4于2024年12月27日被发现,当时它正在穿越地球轨道。然而到今年4月,以人类目前的探测能力已无法追踪它的踪迹,直到2028年,它才会再次靠近地球。”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季江徽介绍,在1月中下旬时,科学家发现它撞击地球的概率接近1%,而目前这一概率上升到了2.25%。
想要计算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科学家首先要精确测量小行星的位置和速度,由于观测数据存在一定误差,所以需要算出其轨道误差分布区间。在这个区间内,通过计算机模拟生成很多虚拟小行星,让它们按照各自的模拟轨道运行,统计出最终会撞击地球的虚拟小行星数量,从而得出撞击概率。
不过,季江徽告诉科普时报记者,由于现有观测数据有限,随着新数据的不断补充,对其轨道的计算会更加精确,撞击概率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根据目前科学家计算出的陨落带,2024 YR4理论上会陨落在南美洲-非洲-南亚这个条带,其中海洋占据相当大比例。
如何应对小行星撞击
“目前,人类应对小行星撞击最成熟的技术手段是发射航天器高速撞击小行星,使其改变轨道。”季江徽举例说道,2022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取得成功,撞击了一颗名为迪莫弗斯的小行星,成功改变了它的轨道。
除了通过撞击改变轨道外,还有一些正在探索的技术方法。季江徽介绍,比如,引力牵引是利用航天器靠近小行星,通过两者之间微弱的引力作用,在长时间内逐渐改变小行星的轨道。这种方法虽然作用力小,但胜在稳定且不会对小行星造成破坏。激光烧蚀则是通过发射高能激光束,照射小行星表面,使其部分物质蒸发产生反作用力,从而改变小行星的轨道。
不过,这两种方法目前还面临诸多技术难题,尚未成熟,“比如引力牵引需要长时间高精度的轨道控制,激光烧蚀则需要强大的能源供应和精确的瞄准技术。”季江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