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未来的有效方法

□ 尹传红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5-02-28 10:25

人类大脑“预知未来”的神经机制首次被揭示!

这个重磅成果出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出版的《神经元》月刊上。研究人员发现:大脑皮层就像一台记忆机器,可以通过识别和编码从外界接收到的新信息,并将其与预期会发生的情况进行比较,来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

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异,即是新奇性。该项研究表明,大脑皮层会不断检测新奇的刺激,以改变和改善对未来的预测。研究团队更进一步构建的一个模仿大脑皮层结构的人工神经网络,竟能完美地复制真实大脑中的预测机制。神经科学家认为,这种预测机制的存在,说明我们的大脑并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构建对世界的理解。这些发现不仅为理解精神分裂症等神经疾病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开发更先进的人工智能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

延伸说来,似乎也很“科幻”。人们洞悉未来的能力,岂不是天赐的神秘禀赋?抑或是独特的思维方式、信息搜集方法和不断更新观念的产物?只不过,我们通常没能很好地开发出自身的这种潜能罢了。

聚焦两个主题词:预测与新奇性。

就预测而言,它当然不是未来学家的专属,也不是科幻作品的专利。其实,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预测,都有各种各样的预测。美国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甚至说,想知道一种思维是否正确,最好的方法是看它是否可以预测未来。

未来学家探讨预测未来的有效方法时,通常会提到“情景规划”这样一种实用的工具。其基本概念是构建一系列可能发生的未来情景,以测试和评估各项决策在这些情境中的适用性。然后,识别出与待决策事项紧密相关的、直接存在于当地环境中的“关键力量”,以及存在于更大的宏观环境中的“推动力量”。接下来,再依据重要性及不确定性,对每种力量进行排序……

关于新奇性,亦可称惊奇感。科幻作家刘慈欣曾将科幻文学的核心归结为“惊奇感”,也就是对科学、对未知、对宇宙的惊奇感。他在2013年写道:科学和技术将创造出更多的奇迹。科技带领人类踏上的神奇旅程才刚刚开始,甚至还没有真正开始。而这种科学的神奇感,这种技术带来的对未来的向往,恰恰是科幻文学生命力的源泉。

美国心理学家蒂娜·斯科尼克·韦斯伯格则提出了一种认知机制——假设-推定(what-if)机制:对于我们想象得出的每一种可能性,我们用假设-推定机制来构造一个场景。如果这种可能性是真实的,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然后我们回到现实中来,利用想象场景得到的信息来检验这种可能性。

这与“情景规划”有异曲同工之妙,实际上也就是所谓的“可能性思维”。可能性思维被看作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促进了从现实性到可能性转变的原动力。在其最朴素的定义里,可能性思维只涉及对“如果……如何……”问题的多种回答途径,然后逐渐从“已知”扩展到“可能”,从“这是什么?这能做什么?”扩展到“我们能利用这个东西来做什么”。

曾记否,1999年语文高考的作文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时隔20年后,2019年举行的第六届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则出了这样一道作文题:人类在未来的某一天,突然决定全面销毁武器、停止战争,共同建立全球新的、真正的和平,请你设想一下其中的原因与可能发生的故事。这里的各种可能性的想象空间,真是太大了。

末了不妨加问一句:当下,如果胶着三年有余的俄乌战争突然停下来了,可能发生了什么?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