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网络信息安全已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时过多年,我策划和编辑出版《安全简史——从隐私保护到量子密码》(以下简称《安全简史》)的背景,还历历在目。
记得在策划《安全简史》的这一年(201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当年11月7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并于2017年6月1日起施行,以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的信息化健康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提高大众的信息安全知识,增强大众的信息安全防护意识,就更加迫在眉睫。
《安全简史》作者杨义先和钮心忻老师是北京邮电大学资深教授,在信息安全领域辛勤耕耘了30余年。他们不仅精通信息安全方面的专业知识,还是写作方面的好手。特别是杨义先教授讲话风趣幽默,擅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技术问题。可以很自豪地说,杨义先和钮心忻教授是非常适合写作信息安全科普图书的优秀科学家。
从内容方面来看,《安全简史》不是对高精尖技术简单的、机械的、堆砌性的解释,而是抓住了它们的本质规律,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甚至弥补了信息安全界过去忽略掉的若干关键问题。比如,作为画龙点睛的信息安全度量指标“安全熵”,就是本书的独创和首创;信息安全对抗的核心是“人”(特别是黑客),而人的核心是“心理”,但是,从来没有人认真研究过“信息安全心理学”或“黑客心理学”,这又是本书所开的先河;信息安全对抗,归根结底其实是经济的对抗,在本书之前,很多人不曾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安全简史》出版后,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更可喜的是,《安全简史》入选科技部2017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名单。
《安全简史》深受读者喜爱,离不开作者在创作路上的“独辟蹊径”。通常情况下,用“字”写成的文章最精确,比如,法律等;用“词”写成的文章最实用,比如,学术著作等;但是,用“意境”写成的文章最美妙!《安全简史》就是作者努力用“意境”来写成的。
作者把高深莫测的信息安全核心技术,用老百姓身边喜闻乐见的趣事来解释,使读者处于一种非常熟悉的“意境”之中,去类比抽象难懂的信息安全技术。比如,用垃圾回收与处理,去类比大数据挖掘技术;用“家谱”来解释区块链,让读者理解得更透彻。
本着“为百姓明心,为专家见性;为安全写简史,为学科开通论”宗旨出版的《安全简史》,一方面能让老百姓通过“看热闹”,在笑声中体会安全的精髓,增强自己的安全意识,从而整体上提高我国网络空间安全的防卫实力;另一方面能让信息安全专家通过“看门道”,在深思中体会安全的实质,把握今后的学术趋势,从整体角度看清网络空间安全的核心规律,真正做到了“外行不觉深,内行不觉浅”。
(作者系电子工业出版社首席编辑、副编审,2024年“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