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邻广州天麓湖,绿荫环绕的山顶上,二十几座天线阵列,为气象卫星搭建起天地之间的“通信桥梁”。这里是首个接收我国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双频遥测信号的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几十年来,它见证了我国风云气象卫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在3月23日世界气象日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进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了解它“观云测天”的超能力。
浩瀚星空中,由于轨道不同气象卫星被分为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和地球同步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两种类型。它们分别在距离地球表面约900公里和约3.6万公里的太空,像巡逻兵和固定岗哨一样全天候地观测地球。
那么,气象卫星在太空捕捉到的各种信息是如何传送到地球的呢?记者了解到,针对不同的气象卫星类型,地面站的数据接收天线也不同,比如藏在球形“帽子”里的天线,是用来跟踪接收极地轨道气象卫星的数据,每隔102分钟,经过地面站上空的卫星就会向它“空投”一次数据;而室外的“锅”状天线,则是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搭档”,实时接收来自3.6万公里的天外信息。
气象卫星地面站不仅要负责把信息从天上“搬到”地面,还要像如来佛控制孙悟空一样,控制好一些卫星,确保它不出轨;更要充当“翻译官”和“分析师”的角色,将接收到的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数字信号,翻译成大家能看懂的卫星云图、能听懂的风云知识,为气象灾害预警提供科学支撑。
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站长雷卫延告诉记者,截至2024 年,我国共发射了21颗风云气象卫星,已建成以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佳木斯、喀什为核心的国家级地面接收站网,形成了覆盖全球的气象卫星数据获取,以及全天时业务化卫星数据处理与服务能力。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季春红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