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科学副校长“更有为”

□ 白 欣 苏 丹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5-03-21 09:44

开栏的话 2023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今年1月,《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明确要求“每校至少配备1名科学副校长”,各地积极响应。目前,北京、深圳、杭州等城市已实现区域内80%以上中小学配备科学副校长。本报今起特开设“科学副校长说”栏目,邀请科学副校长们分享工作体会。

==============================

科学副校长说

在教育改革与科技强国战略的浪潮中,中小学科学副校长制度备受瞩目。科学副校长来源多元,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育学生素养等方面初显成效。但实践中,也面临职责不明、专业能力适配难等困境。机制创新,可以让科学副校长从“有位”迈向“有为”“优为”,成为培育未来创新人才的重要力量。

科研人员“跨界”发挥价值

科学副校长不仅是职务,更是一份责任,多位新任科学副校长分享过他们的角色认知与实践经验。

链接资源,赋能课堂。南方科技大学附属罗湖中学科学副校长张宏院士以人工智能讲座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对社会的影响。

塑造精神,培育素养。科学家副校长的“榜样效应”尤为显著。兰州市外国语学校科学副校长黄国威教授在讲座中剖析我国润滑技术现状,激发学生科技报国志向。

推动教学改革。科学副校长还深度参与课程设计。广州奥林匹克中学聘请能源专家宋文吉,协助开发“科技+”特色课程,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

部分科学副校长沦为“挂名”

尽管目前科学副校长的实践推进效果明显,但仍面临挑战——科研人员本职任务繁重、学校需求与专家专长错位、激励机制不足、制度落地困难。甚至,部分科学副校长沦为“挂名”。

职责模糊与机制缺位。部分地区的科学副校长职责停留在“讲座嘉宾”层面,缺乏系统规划。广西的培训调研显示,一些副校长因时间有限,难与学校教学周期深度契合。

专业能力与适应性不足。科学家虽精于科研,但迫切需要如何将高深知识转化为适合中小学生掌握课程的技能。此外,乡村地区资源短缺问题突出。

评价体系尚未健全。科学教育的成果难以用传统指标衡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蔡苏指出,需建立过程性评价机制,关注学生探究能力而非单一成果。

呼唤四大支撑机制

要让科学副校长真正“有为”,需系统性构建以下四大支撑机制。

一是职责-能力匹配机制。教育部门可搭建数字平台,学校发布具体需求,科技工作者根据专长“揭榜挂帅”。浙江省已试行该模式,某无人机企业通过平台为7所学校定制“空中机器人”课程。

二是考核-激励导向机制。如四川成都某校开发“科学素养成长档案”,通过前后测对比、项目成果展评等方式,让科学副校长的贡献“可视化”。刚性要求方面,建议将科学副校长工作纳入科技人才职称评定加分项;柔性激励方面,可设立相应荣誉。北京市某科研院所将科学副校长经历作为副研究员晋升必要条件,报名人数同比增加200%。

三是资源-平台保障机制。例如,福建厦门以科技馆为枢纽组建支持团队,天津推动高校实验室向中小学开放。

四是区域-校际联动机制。如青岛二中与二十六中成立“山海研究院”共享资源,西藏巴宜区联合高校建立实践基地。

总之,从“有位”到“有为”,科学副校长制度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唯有通过制度优化、机制创新与生态重构,才能让这一角色真正成为点燃青少年科学火种的“领航员”。

(作者白欣系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担任多所中小学校的科学副校长,苏丹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